綠色建筑能為經濟社會生活帶來哪些好處?又如何實現從2%至50%的占比飛躍?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日前接受媒體采訪。
日前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要從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
綠色建筑能為經濟社會生活帶來哪些好處?又如何實現從2%至50%的占比飛躍?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日前接受媒體采訪。
我國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
建筑工地抽出的地下水直排到污水管網,住宅樓窗戶是單層玻璃還沒有外遮陽,辦公樓室內采光24小時依靠開燈……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場景,就是我國建筑業能耗現狀的縮影。
建 筑業是我國能源消耗的大戶,行業能耗約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的30%。目前,我國95%以上的既有建筑是高耗能建筑,能耗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以供熱 為例,我國集中供熱的一次能源消耗為20公斤標煤/平方米,高出同緯度甚至更高緯度歐洲國家一倍,而且歐洲國家的集中供熱能耗還覆蓋了夏日制冷和四季生活 熱水供應。
據韓愛興介紹,“無論是去年頒布的《綠色建筑行動規劃》還是今年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提高綠色建筑在城鎮新建建筑中的比重。”
為 了規范綠色建筑的評價,我國于2006年首次發布實施了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根據國家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由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 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和運營管理六類指標組成。每類指標包括控制項、一般項與優選項。綠色建筑劃分為三個星級,滿足 的項數越多,評價等級越高。
(摘自:中國建筑節能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