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期終考試了,跟往年一樣這個時候總有人要把“學歷無用論”翻出來,為自己的不愛學習,尋找理由。這樣的文章觀點,屢見不鮮。從李嘉誠沒有上過大學到比爾蓋茨輟學創業,在到如今的三巨頭不是985、211大學畢業,也讓很多人相信不去上大學不去提升學歷,并不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事實真實如此嗎?總結了一下,比較流行的學歷無用論無非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有學歷的人不一定能夠成功;二是有能力的人不用在乎學歷的高低;三是學歷對于改善個人經濟狀況并沒有顯著的幫助。
誤區一:學歷低的老板VS大學生
“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不在學校”。很明顯是在為“學歷無用論”背書,而且它很有迷惑性讓人很難反駁。但是其背后隱藏著成功比例的問題卻沒有人去追問。真相是自隋唐開科舉至清末而廢,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歷史上共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
學歷低的老板是少數,所以才成了新聞,成了關注對象;而學歷高的人是多數,沒有新聞價值,大家也都不關注,拿少數低學歷老板與大學生比較,這當然是不公平的。
誤區二:能力與學歷無關
學歷的高低體現了除了知識資源的不同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常常被人忽略,就是關系資源。
那么關系資源是怎么來的?有人說人脈資源是自己開發和營造的,這自然是不錯的。
關系網的建構不是任意的,而且分層次的。也就是說不同資源稟賦的人被分配在不同的層次,只有相同層次的的人才更容易建立起交往圈子個社會關系。圈子不一樣,關系網的質量(資源與權利)就不一樣,圈子的檔次越高,你可利用的權利和資源就越大越多。
但是不是你想進那個圈子就可以進那個圈子的,想進入擁有優質資源的圈子的前提是你也要擁有優質的資源,因為資源的交換是講求公平性的。
“學歷”是對未來你將擁有資源的國家證明,你的學校越好你的學歷越高未來你擁有的資源更多,老板為什么么把他的平臺給你當做平臺?同樣是一群一無所有的年輕人,老板為什么把平臺給你而不給他人?
誤區三:剛畢業的大學生工資也不高
多數大學生畢業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工資低。事實上不用沮喪,要把這事看的很正常,學歷的提升是一項厚積薄發的大工程,短期之內創造不了高價值所以拿不到高工資
學歷雖然不一定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卻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職業發展乃至人生的發展。學歷提升的教育是一個潛藏巨大能力的能量球,可能在短期之內不不一定給我們帶來顯著的利益,但是我們把眼光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