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2、表演藝術;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鄭州市
鄭州市、中原區、二七區、金水區、惠濟區、管城區、上街區、鄭上新區、鄭東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航空港區、鞏義市、新鄭市、登封市、滎陽市、新密市、中牟縣
開封市
開封市、龍亭區、鼓樓區、禹王臺區、順河區、祥符區、蘭考縣、通許縣、杞縣、尉氏縣
洛陽市
洛陽市、澗西區、西工區、老城區、瀍河區、洛龍區、吉利區、偃師市、宜陽縣、孟津縣、新安縣、洛寧縣、欒川縣、伊川縣、汝陽縣、嵩縣
平頂山市
平頂山市、新華區、衛東區、石龍區、湛河區、汝州市、舞鋼市、魯山縣、寶豐縣、葉縣、郟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