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目的
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傳承和保護優秀歷史文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重點,通過深入挖掘村情村史,充分展現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的獨特底蘊,展示名人志士的美好事跡,反映人民群眾奮斗創業的光輝歷程,激發農村廣大群眾對美好家園的榮譽感、歸屬感和幸福感,教育和引導他們尊重優秀文化傳統,發揚優良民俗家風,留住鄉愁鄉情,共同締造美好人居環境,為建設全省“工業強縣、農產名縣、美麗家園、為主題”提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二、建設原則
(一)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要把村史館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與加強和鞏固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村史館“存史、資政、育人”的積極作用,協調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以人為本,明確主體。明確和強化各鄉鎮黨委政府及村級組織在村史館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建立村史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三)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各村的村史村情、文化底蘊和民俗風情。一切從村落的地容地貌、經濟基礎、文化遺跡等實際出發,不搞大拆大建,不照搬、不復制,建設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村史館示范點。
(四)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突出工作重點,優化資源配置,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先行試點,以點帶面,整體推進
,
村史館一般是介紹本村概況和村落起源與發展的資料陳列館。一件件物品承載著歷史,一幅幅圖片記錄了進程,一處處實景濃縮著記憶,村史館不僅反映出村落的歷史特征,更注重典型事件和人物等方面內容的展示。村史館,在學者眼中是鄉村的“文化自覺”;在村干部看來,是告別貧困、記住艱辛的見證;在村民眼中,是存放村子里家鄉氣息之地;在游子心中,是“鄉愁”的味道。村史不僅是當地生產力發展、生活習慣演變的記述,更是讓村民產生認同共鳴和情感共融的具體載體,成為鄉村建設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