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通過五大挑戰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工程管理部部長李江接受采訪時表示,大橋主體工程防風等級是按照過去120年的風速來設計的,具備抵抗16級臺風的能力,16級以下臺風絕對保證安全,即使是超過16級以上也未必有問題。
粵港兩地車牌代辦時間及費用P中港車牌申請費用、粵Z車牌辦理時間、FV車牌辦理需要準備資料、港珠澳車牌辦理時間、中港兩地車牌申請辦理費用、咨詢熱線:13530180825
公司地址:深圳南山區桃園路田廈國際A座702A
早前襲港的號稱17級超強臺風“山竹”,令香港不少地方備受蹂躪,但大橋在風后無損,可見防風的設計“靠得住”。他又指,橋梁結構和隧道結構也是按抗震來設計,可抵抗七級地震。
李江又指,大橋的青州航道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九洲航道橋可讓船只通過;另因九洲航道橋近澳門國際機場,航道橋上*高處跟航管只有2米距離,故橋上經過也會見飛機在頭上。
 
120年耐久性設計
李江坦言,因大橋號稱規模*大、標準*高、技術*復雜的項目,所以工程上也面對不少挑戰。
第一是工程技術方面的挑戰,在建6公里的沉管隧道工程,在國內、國際上也較少,但現有的技術儲備中的經驗不能夠涵蓋工程建設需要。
第二是材料和裝備,為了項目順利實施,要具備水下46米開挖的能力,打樁設備也要配合安裝進度要求。
第三是工程項目挑戰,大橋建設前,其他橋都是按照100年耐久性設計的,三地共建共管,故選擇了120年的耐久性設計,對既有的標準規范都有一個提升,在耐久性也帶來不少難度。
第四是運營安全保障挑戰,在外海的環境下,近30公里的橋梁和隧道工程如何正常的運營養護,系統設計上也有不少考驗,故在22.9公里的橋梁設計了9座塔內電梯、21座橋面橋下的過渡的檢修平臺、28座梁外檢測車、34座梁內檢測車、138座梁內抽濕機,以保證所有工程可以做到可達可檢可維的運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