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釉亦稱“醬色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北宋定窯燒制出醬釉,明《格古要論》中稱為“紫定”。
紫金釉為明早期仿古名品,由于燒成難度較大,成品率極低,故傳世十分罕見。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載:“宣德紫金釉常見器型有橢圓水仙盆、方盒、撇口碗、收口盤及撇口盤等,器底有青花寫款或暗刻款”。拍品即為紫金釉刻款撇口碗。景德鎮出土明代永樂、宣德瓷器中有與拍品器形、尺寸及款識相同者,均為出土器,類拍品品相良好者,似為僅見。而與拍品相同器形、尺寸及刻款者,故宮博物院亦藏有寶石紅釉器,可茲參考。拍品器型端莊秀美,線條流暢挺括,胎質細密堅縝,內外滿施紫金釉,釉色別致古樸,釉質光亮勻凈,金屬質感頗強,款識鐫刻遒勁,極具晉唐楷韻。
此對碗敞口,弧壁,圈足,形制規整,胎白釉潔。內外壁均施紫金釉,釉面光潔,施釉均勻。紫金釉,亦稱醬色釉,是一種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定窯的紫釉和明代的醬釉。因為釉色與僧人常穿的袈裟顏色相似,又被稱作“老僧衣”。此類釉色需先于高溫中燒成碗形,后施以紫金釉,再入爐低溫二次燒成。碗底有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篆書款。《清宮造辦處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元年(1736)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杰、毛團交醬色瓷碗一件”,即指此類品種。此對碗的釉色,色澤凝重,微泛金光,釉面光潔勻凈,代表了清代乾隆時期紫金釉燒造技術的成熟水平。
盌撇口,弧腹,腹下斂收,下承高足,足內中空、外撇。通體施紫金釉。盌內印云龍紋,外壁光素。高足盌又稱靶杯,盛于元代,明代初期十分流行。紫金釉又稱醬釉或柿色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色釉,出現于宋代。明曹昭在《格古要論》記載道:「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價高于白定 」,可見紫金 釉在當時甚為珍貴。此器造型圓潤俊俏,已非元末及洪武時期的粗大厚重風格,傳世品種不為多見。一件定為明永樂的紫金釉靶盞,見2010 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景德鎮出土明代御窯瓷器》,
侈口,弧腹,圈足,足底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楷書款,外壁中部飾兩道弦紋,造型規整,線條流暢。通體施紫金釉,釉色勻凈。紫金釉又稱“醬色釉”,是一種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宋代的定窯、耀州窯和山西省部分窯場都有制作,時稱“紫定”。明初景德鎮的紫金釉燒造已臻上乘。此碗通體施紫金釉,色澤明亮勻凈,晶瑩潤澤,代表著清代紫金釉燒造技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