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拔劍四顧兮驚龍吟,登高望遠兮暢吾懷,空余恨兮情相切。在甌越之地,有君子美人(范蠡西施),有家國情仇(夫差勾踐),亦有俠客韜略(公孫大娘,孫武)。。。。。。還有千古名窯——越窯瓷。
越窯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漢族傳統(tǒng)制瓷工藝的珍品之一。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寧波等地。生產(chǎn)年代自東漢至宋。唐朝是越窯工藝最精湛時期,居全國之冠。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唐、五代時最著名的青瓷窯場和青瓷系統(tǒng)。也稱“秘色窯”。在越州境內(nèi)(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濱湖地區(qū)),故名。越窯在南方浙江省紹興,主要制造青瓷;明徹如冰,晶瑩溫潤如玉,色澤是青中帶綠與茶青色相近
越窯自東漢開始生產(chǎn),經(jīng)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xù)千余年,經(jīng)歷了創(chuàng)造、成熟、發(fā)展、繁榮和衰落幾個大的段落,它是中國南方青瓷生產(chǎn)的重要產(chǎn)地,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
三國時期的越窯產(chǎn)品,胎質堅致細密,胎骨多為淡灰色,釉層均勻,釉汁潔凈,早期紋飾簡樸,紋樣有水波紋、弦紋、葉脈紋。晚期裝飾趨向繁復,出現(xiàn)斜方格紋,還出現(xiàn)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兩類。
西晉越窯瓷業(yè)劇增,瓷業(yè)漸趨繁榮,這時所制青瓷胎體較厚重,胎色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層厚潤均勻,釉色以青灰為主,裝飾精致繁復,用刻劃、堆塑等裝飾手法,后期出現(xiàn)褐色加彩的裝飾手法。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隨葬用品為主,熏爐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產(chǎn)品。
東晉中期以后,越窯青瓷多為日常用具,如燭臺、燈、盆、缽、盤碗、壺、硯等,造型趨向簡樸,裝飾簡練,紋樣以弦紋為主。
五代越窯青瓷胎質細膩,胎壁較薄,表面光澤,胎色呈灰或澆灰色,釉質腴潤光亮,半透明,釉層薄而勻,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后期以青為主。裝飾初期以素面為主,后期堆貼尤其是刻花大為盛行,題材多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藝術形式多種多樣,藝術風格豐富多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