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在中國陶瓷史上往往被遺忘,除了宋代茶文化崇尚“黑”道受到較高的禮遇以外,很少受到人們的青睞。就連后來的瓷器研究中,對黑瓷也往往是一筆帶過。的確,黑瓷在中國近兩千年的瓷器歷史長河中,宛若銀河系幾顆微弱的星星,不是很惹眼,但是存在的,并像其他瓷器一樣共同構建了中國陶瓷的大廈。
在夏商周三代以前的蒙昧時代,中國先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彩陶文化因此考古學上也有時將這一時期稱為彩陶時代,主要以仰韶文化為代表但在彩陶文化普興繁榮的時候,黑陶也漸漸初露端倪。如黃河流域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不僅燒成溫度高,而且胎薄如蛋殼之烏黑透亮。無獨有偶在中國文明的另一個發源地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現了品質較高的黑陶這種南北呼應的現象,確切地表明中國陶器時代,黑陶也是一個重要的表征。
東漢時期,在浙江越地燒成中國陶瓷史上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之前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陶轉瓷的過程。在這一時期,青銅時代占盡了應有的輝煌和榮耀。而陶器開始在文化的夾縫中適應性地生存。這一時期,也出現了高品質的黑陶。《墨子?耕柱篇》中說到陶鑄于昆吾的昆吾,即是夏的一個部族,以燒陶和鑄銅而著稱。所燒陶器以灰黑陶最多。在這一時期的陶器裝飾上,可以看到有與青銅器相類似的饕餮紋,甚至還有裸體人像蝌蚪紋、龍紋、蛇紋等高品位的裝飾。商朝以后,灰陶、白陶、印紋陶等逐漸取代了黑陶,成為重要的陶器品種。
黑瓷的成熟期應在兩晉時期在浙江杭州北面的德清窯,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紅、紫或褐色,釉層厚實滋潤如玉,且色澤黑亮如漆,閃閃發亮。造型主要以壺為主,如雞首壺四系壺等,與當時的青瓷名品“越瓷”造型基本相同。德清黑瓷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在浙江、江蘇、四川等地發現了廣泛使用的痕跡。當南方德清窯黑瓷處在興盛時期,北方也開始了黑釉瓷器的生產。至遲在東魏時期北方的黑釉瓷器已經成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