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思路正在調整,多用市場化的積極通道,取代簡單的禁與堵等消極辦法。提升鋼結構綠色建筑的比重,被認為是一個以上下游聯動升級來化解鋼鐵產能過剩的積極途徑。但鋼結構研發及生產的寶鋼集團等業內人士認為,新型城鎮化——建筑業升級——鋼結構用鋼材品種優化——吸收鋼鐵過剩產能,這一個環環相扣的產業鏈理論上很美,實際操作上困難不少,還需要政府、社會的協同。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鋼結構綠色建筑上存在較大落差。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鋼結構用鋼量已占到鋼產量的30%以上,鋼結構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的40%以上。而在中國,目前年產鋼已突破7億噸,其中建筑用鋼超過50%,但鋼結構用鋼不到6%,且鋼結構建筑面積在總建筑面積中的比例不到5%。
40%與不足5%之間的巨大落差,反映出目前建筑業的現狀。從高層和超高層公共建筑來看,東部地區基本已接受鋼結構,中西部地區也在跟上。但在民用建筑這一方面,“大頭”還是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
相關說,目前95%以上的建筑結構是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這是造成建筑能耗大的主要原因。鋼筋混凝土和砌體結構的材料回收利用率低,這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結構拆除后,主要的都是建筑垃圾,處理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費用。
鋼結構建筑理論上的美不言而喻:在全生命周期內可限度地儲備廢鋼資源,成為“礦業”,促進鋼鐵業的產能合理并實現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鋼結構建筑抗震性能優良,可減小地震中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可盡快形成臨時避難場所,災后重建的費用也較低;可工業化制作,施工周期短,建筑工程的質量和工期有保障。
但是,從現狀來看,理論上的美還遠遠沒有轉化成實踐上的美。
的鋼結構民居建筑領域,與產業層面、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上的各種良好預期相比,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發展的速度不是很快,存在一些根本性的瓶頸:
首先是成本問題。市場經濟環境下,成本是位的。據測算,以往11層以上的鋼結構建筑,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與一般建筑相比,相差500元左右。目前,這個差距已縮小到200元。但是,這個成本劣勢還是客觀存在的。
還有一個比較品質的問題。鋼結構建筑客觀上成本比較高,相應的人們對其品質的期望值就比較高。如果每平方米多花200元錢,在建筑品質上沒有明顯的高出一頭的優勢,或在居住體驗上沒有特別的感覺,開發商和消費者都不會有太大的積極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