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排放標準》(CJ3025-93);
(4)《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排放標準》(CJ3025-93);
(5)中華人民共和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J14-87;
(6)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給水排水規范;
(7)工業與民用電力裝置接地設計規范《GBJ65-83》;
(8)根據同類廢水水質和廠方提供的有關資料;
(9)設備采購方提供的有關資料和要求。
關于本設計方案的重點說明
1、運行穩定。采用強化絮凝、內電解、吸附以及化學氧化脫色的處理工藝,并輔以獨特的PH調節技術,在調節PH值的同時除去廢水中絕大部分陰陽離子;保證污水滿足回用制膠和洗滌用水設計要求。
2、運行簡單可靠、投資小,效果好。摒棄了傳統的物化-生化處理工藝,徹底解決了生化處理對進水水質的苛刻要求和由于隨溫度和進水水質變化導致處理效果不穩定的弊端;
3、采用全自動壓濾機和新型高效管道混合絮凝反應器,在處理污水的同時對污泥進行壓榨干化處理,濾渣含濕量低,節省了常規污水處理后污泥干化池等后續設施的投資,改善了操作條件;
4、采用進口的加藥系統和全自動過濾設備,降低運行維護頻率,大大節約運行成本;
5、集成式一體化設備,安裝簡單,自動運行。同傳統方式相比,節約了大量的基建投資費用;
6、全自動操控系統,勞動強度極低;全密閉結構,工作環境良好,杜絕了傳統污水處理設備運行時污水橫流的現象;
7、智能化設計,全自動運行,自動節能。
1、客戶印刷油墨廢水,經過格柵除去較大的懸浮物或漂浮物,進入廢水調節池收集準備集中通過廢水經提升泵送到污水處理設備。
2、油墨廢水池內廢水經提升泵輸送至靜態管道混合器,同時加藥系統控制藥劑1、藥劑2和藥劑3分別經計量泵1、2、3加藥,污水與藥劑充分混合后進入絮凝罐進行充分反應,形成粗大、密實的絮體;
3、絮凝罐污水到達一定液位后經隔膜泵輸送至板框式壓濾機進行固液分離,壓濾后污泥集中后定期外運處理,清水則自流回中和罐;
4、加藥系統控制藥劑4經計量泵4加藥至中和罐,將污水pH自動調節至6~9;
5、中和罐的污水到達高液位時經離心泵送至碳濾罐,通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進一步去除色度,并過濾掉殘留的懸浮物。
6、碳濾后出水流入生化暫存池。生化暫存池通過提升泵流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化池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