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記載,史前雖無廁所但是“方便”之事總是人類的生理需要,那時候人類在解決需求的時候,同樣也具有最為基本的衛生意識,上古時代人類“穴居而野處”,雖然無固定方便之處所的“廁所”,但為了防止臭氣對正常生活與生活環境的影響,大小便也會選擇居住地的下風向、離開居住點遠一些的地方。
下風向與拉開距離成為建造廁所的主要“衛生”原則,遼金時代建于山西大同善化寺內的廁所,位于整個寺院的西北角。充分地考慮到風向因素,夏季多東南風,臭氣可被吹散,冬季糞便凍結,即使刮西北風有氣味也不易擴散。可見人們對廁所厭惡首先是“臭”,設法解決的也是“臭”,延續至今廁所不能入室進院的原因依然是“臭”,原本是應用有效的基本原則,現在成為農村廁所改造的主要障礙之一。
馬克思認為,人的需要與滿足需要的不可分割性、多層面性、無限性以及廣泛性,成為人類行為的本源動力,人本身的需求成為最基本的動力。目前,中國鄉村的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程度遠遠落后于城市。這種落差使生活在鄉村的村民極度渴望城市的生活,而村民不可能都進城。要有更好的生活質量,’就必須對自己的冢園進行改造,并使之美麗。
中國農村房屋建筑主要是自發建造,布局缺乏統一規劃出現閑置地皮、廢棄住宅等現象,浪費大量土地資源。由于審美觀念的落后,這些建筑大多外形風格不一,外部裝飾和環境格格不入。美麗鄉村建設應進行統一規劃設計,解決好鄉村的“臟、、差”現象。但美麗鄉村的規劃不能照搬一個模式,不能沒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不能搞干村一面。地理風貌具有多樣,自然稟賦也具有多元性,因此美麗鄉村同樣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千姿百態的。美麗鄉村要像鄉村,不能建設成城市,要保留鄉村的原汁原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