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時間,共享經濟似乎就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畫出了一條拋物線。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各種打著共享生產力旗號的項目潮起潮落,從起點出發兜兜轉轉一圈,*后還是回來原點,留下了一地雞毛。
充電寶也曾經是資本的寵兒。目前的頭部玩家咻電、來電、小電等都是在那一輪砸錢下贏在了起跑線的幸運兒。
小電科技是首先獲得密集投資的公司之一。小電2016年12月成立,次年3月獲得數千萬元天使輪投資,4月A輪近億元,5月B輪3.5億元。相比之下,成立更久的來電直到風口起來,才在2017年的4月份獲得第一次投資。
來電的創始人袁炳松是位連續創業者,他曾經是開工廠做電池的,一度做到了年銷售額1個億左右,后來雷軍入局打亂了整個行業節奏。傳統售賣不行,能否用租的模式觸達用戶?2014年起,袁炳松創立來電科技開始探索。
不過從2014年到2016年,“共享經濟”概念還未興起,來電資金鏈*緊張的時候不得不內部籌資700萬元,才繼續做下去。直到2017年,借著風口的勢頭,獲得2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來電科技創始人袁炳松至今記得,凌晨兩點在與某投資人簽完協議后,對方親自把他送回了家,生怕他一覺醒來再變卦。
街電*著名的一輪投資則來自聚美優品的CEO陳歐的3億元。
街電CEO原源曾經職與阿里支付寶,與陳歐在業務有過交流,倆人都一直想做充電寶,看過市面上的多數充電寶項目,對街電的AnkerBox印象非常好。2017年5月,Anker要上市,街電這個孵化項目需要長期的投入,會影響到上市,于是“有意讓出大股東的身份”,陳歐和原源覺得時機,決定接盤。
從2015年到2017年,與共享單車從數百萬美元到數億美元漫長遞進的歷程相比,共享充電寶的風口一起來就快而猛。從2017年3月開始,40天時間,11筆融資,35家機構,融金額達12億元,是2015年共享單車剛出現時的5倍。
風口來得越猛,消失得也越快。短短幾個月內,很多剛入局的玩家就被宣告死亡。
比如,2015年就成立的樂電,2017年10月宣布停運,成為了一家倒閉的共享充電寶企業;同年10月關停的還有PP充電,據說由于資金鏈斷裂甚至還拖欠工資,另外出局的還有河馬充電、小寶充電、創電、放電科技和泡泡充電等等。
這不禁讓人想到王思聰的那句斷言: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為證。不過事實證明“紀委”王思聰低估了人們對手機的依賴,也高估了電池的續航能力。
一年過去了,共享充電寶的頭部企業還在低調擴張市場,也基本實現了盈利,而王思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