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原油期貨招商
對于政府開放期貨交易,以為“無非是多了個合法賭場”的觀念完全是錯誤的。
一個黃豆油制造商、一家紡紗廠、一間煉油廠......若逢天災或戰亂等因素,使國際市場的黃豆、棉花、原油價格不斷上漲時,要使成本不致增加、利潤不致減少,除買黃豆、棉花、原油期貨合約,試問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
又如一個用日元向日本買塑料原料,再將制成品出口到美國收取美元的貿易商,當美元疲軟不振、江河日下時,若不及時持有日元期貨的多頭合約,生意還可以做下去嗎?
再如黃金首飾業者,不論金價多高都要購入實金做首飾原料,當著國際金價長期下跌之前,如不盡早在期貨市場做“空頭對沖,老老實實只賺手續費和工本費,一旦金價猛瀉,豈不成了“貴買賤賣”血本無歸嗎?
所以,對于政府開放期貨交易,我們要從根本上認識期貨交易調節供需及規避風險的功能,看到它積極的一面善加運用,以利于國計民生。
一九八五年迄今,臺灣的外匯儲備由四百多億美元增加到目前的七百余億美元,其中美元資產占很高比重。同期,美元兌日元由一比二六O跌至目前的一四O左右。以日元計算,目前的七百億美元居然比不上三年多前四百五十億美元的價值。假如財經當局洞察財政赤字龐大和外貿赤字龐大終歸會令美元由強變弱的趨勢,實施外匯期貨對沖,盡管市場上美元匯價節節下挫,但手頭上的日元、西德馬克多頭期貨合約節節上揚,美元外匯存底的貶值損失完全可以由期貨對沖的運作中統統“賺”回來。
如果當初敢作期貨對沖的話,臺灣的外匯存底就不是目前“縮水”的七百余億美元,而是超過一千一百億美元,居世界首位。這對經貿建設的裨益,是顯而易見的!
·規避風險,調節供需是期貨交易的基本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