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心瓶是乾隆時期宮廷生活極度繁容、極盡奢華下的產物。屬于清代創制的一種瓶式。在一個鏤孔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藏于外瓶內,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不同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轉瓶的制作難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雞心狀的鈕,把內瓶的底心做成雞心狀的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尤其是要考慮外瓶和內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燒成后的收縮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鈕和槽不吻合的話,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費。所以,制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給宮廷的東西,取悅皇帝之用。無怪乎許之衡在其名作《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裳殊品也”。
轉心瓶是通過子母榫鉚結構把內外瓶結合在一起,且內瓶可以轉動的觀賞用瓶。乾隆時除生產有轉達心瓶外,還生產有轉體瓶,二者的差別是轉達心瓶以內瓶轉動為特征,而轉體瓶則以套在外面的瓶轉動為特點。一般情況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鏤孔,內瓶則繪有各種內容的開光圖案,在轉動時可以透過鏤孔看到內瓶上的內容。有的在以套瓶與外瓶壁上繪制可以搭配成組的分體圖案,也有書干支字相配記月日者。由于內外瓶分體,所以在燒造時采用分體單燒的辦法,內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鉚處為素胎。
【市場行情分析】
在瓷器拍賣場上,明清瓷器,尤其是官窯精品瓷器一直是市場追捧的焦點,并不斷刷新瓷器紀錄。這主要因為此板塊瓷器不僅存世量和流通量相對較多,而且在制造工藝上更為繁復考究,一直是此板塊買家追捧的焦點。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不完全統計,截止2012年4月19日,中國瓷器過億作品共有10件,其中清乾隆時期瓷器就占據了6席。此外,元青花有1件,北宋有1件,明有1件。2010年11月英國倫敦拍賣行Bainbridges推出的“清乾隆粉彩鏤空‘吉慶有余’轉心瓶”高價創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