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情致電:136-3281-2326(楊總監)微信同號
粉彩是清朝彩瓷的重要品種之一,它柔和細膩,富于變化,和五彩強烈的光彩形成強烈的對比,因此也被稱為“軟彩”。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說:“軟材又名粉彩,謂色彩深有均勻質也,硬彩華貴而深凝,粉彩艷麗而朗逸。
粉彩中摻入了鉛粉,在繪制的時候使用分水法沖淡色調,使色彩具有粉潤秀雅的藝術風格,比較善于表現所繪物體的質感,對枝枝葉葉、花朵羽毛的描繪更加精細,使圖案具有錯落有致、陰陽協調的藝術效果。粉彩的裝飾圖案極其豐富,不僅有山水花鳥,還有亭臺樓閣,使瓷看起來比較明麗,更加漂亮。
清朝的瓷器就像是清朝的歷史一樣。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造瓷業也日漸荒蕪。清初,兵荒馬亂,天下尚且不保,更沒有閑暇顧及瓷業。到順治年間,天下漸漸安定,造瓷業才慢慢恢復。不過,恢復之后,發現造瓷業勞民傷財,順治皇帝體恤萬民,恢復沒幾年之后,就停頓了。
到康熙年間,國力漸漸強盛,造瓷業才開始完全恢復。加上康熙個人比較喜歡瓷器,造瓷業漸漸興盛起來。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勵精圖治,清朝出現了盛世,造瓷業也十分發達,開始對瓷器進行再創造,繼而是創新。彩繪紋也開始流行,這一時期,像“胭脂水”、“古月軒”,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盛極而衰,是歷史的常理,清朝的國力到乾隆后期漸漸衰落,嘉慶便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起點,國家處于多事之秋,瓷器也漸漸呈現出衰微的氣象。所以,嘉慶朝名瓷便不多了。嘉慶以后,更不待言。詳情致電:136-3281-2326(楊總監)微信同號
嘉慶時期粉彩瓷器的造型,主要有梅瓶、蒜頭瓶、包袱瓶、燈籠尊、石榴尊、賁巴壺、多穆壺、蓋盒、煙壺及餐具、茶具等,前朝所盛行的雙耳瓶、各式壁瓶以及法器、佛像、佛堂貢器等仍在燒制。其前期延續乾隆朝的風格,小件器物如文具、茶具等,線條優美流暢,尚可細致如前;但民窯中某些大件器物的口、頸、身等部位多有歪斜,造型與乾隆時代相比欠規整,而部分器物的造形也逐漸有所改變,如梅瓶顯得較矮胖、印盒變得高挑、天球瓶頸部變粗、腹部變大等特點。官、民窯各型的餐具、茶具等生活用品在此期間大量燒造,成為晚清瓷器中的主流。
詳情關注亞洲華人收藏俱樂部-SCJLB13632812326
詳情致電:136-3281-2326(楊總監)微信同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