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藍天計劃》)指出,積極推行區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新、改、擴建鋼鐵,石化,化工,有色等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應滿足區域、規劃環評要求。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鋼鐵、焦化、電解鋁、鑄造、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能;新、改、擴建涉及大宗物料運輸的建設項目,原則上不得采用公路運輸。
《藍天計劃》對鋼鐵行業來講,落實到文件里面有五條。一是嚴格擴建項目準入,優化現有鋼鐵企業布局。二是嚴控鋼鐵行業產能,京津冀周邊實施以鋼定焦,到2020年實現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為0.4左右。這不是對單個城市,對區域要實現0.4的比例。三是深化鋼鐵行業污染治理,推動實施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四是優化調整鋼鐵產業貨物運輸結構。五是京津冀及周邊等重點區域實施秋冬季重點行業錯峰生產。
產業人士認為,政府看到錯峰生產對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越來越大,錯峰生產的政策落的越來越實,推的越來越廣。此外,時間也擴大了,考核也越來越嚴格,包括重污染應急鋼鐵行業的錯峰運輸。
政策對煤焦鋼的影響越來越大,煤焦鋼企業該如何應對呢?
“對于鋼鐵焦化企業來講,首先要嚴格準入,高質量建設。加大超低排放改造力度,享受政策的紅利。鋼鐵和焦化企業要聯合,這將是煤焦鋼行業的趨勢。”劉濤說。
不過,山西地區一位焦化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不僅在設備上下功夫,目前更多的是利用以期貨為主的衍生品工具進行避險。
“目前的焦炭是以產定銷,對于焦化企業來說,變數*大的便是對焦煤的采購。環保政策趨嚴,在產不足需時,焦化企業在期貨市場上買貨更為穩妥。”該負責人說。
華泰期貨總裁徐煒中認為,當前我國煤焦鋼產業正處于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關鍵階段,環保整頓升級、美國發動的貿易戰等使得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此時企業要謀求生存和實現很好的發展,必須加快與金融的融合,積極利用期貨衍生品工具管理市場風險,打造企業發展的新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