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購撫州宋代哥窯瓷器的市場價格是多少哥窯瓷,是青瓷的一種。最遲從元代起,哥窯已被列為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然而,這只是從文獻意義對哥窯的一個定位。還是哥窯的發生尚待研究,世間留存了不少宋代哥瓷以及后世仿宋哥瓷的實物,這卻是一個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因此,對于收藏者來說,重要的還不是前者,而是如何準確地去識別它的問題。
鑒識哥瓷還是要從胎釉特征入手。哥瓷的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質地特別堅密精細,胎骨顏色一般為深紫灰色。
哥瓷五大名窯瓷器之一,哥窯產品的特點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只有一百余件,而且哥窯窯址至今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這里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
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稱“百圾碎”或“龜子紋”);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于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在拍賣市場上,只要有宋代哥窯精品出現,就一定能夠受到市場的追捧,像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拍出1000多萬港元,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不是因為當時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這件瓷器的價格還要高。2004年,在紐約佳士得的拍賣會上,曾經出現過一件宋哥窯六瓣葵花式盤,其來自美國著名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庫克三世(Stephen Junkunc III)的舊藏,最終被專門搜集宋代瓷器的日本收藏家富田雅孝(Masataka Tomita)以146.35萬美元的高價購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