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片的分類 從風格上分紀實性專題片、寫意性專題片和寫意與寫實綜合的電視專題片;從內容上分城市形象專題片、企業形象專題片和產品形象專題片;從文體上分新聞性專題片、紀實性專題片、科普性專題片與廣告性專題片。
在媒介進入融合時代、電視節目品牌化經營的今天,作為一種獨立藝術品種的電視專題片,在受眾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這是當前電視媒體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結合多年從事專題工作積累的經驗,我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關 于電視專題片的界定,目前電視界和學術界眾說不一。但可以肯定,專題片不是純新聞,它不要求時效性,而是追求歷史的、文化的和社會的價值;它兼容某些新聞 的特性,但與新聞有著本體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對事實和對真實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與揭示”。因此它既不會取代其它電視藝術,也不會被其它電視 藝術所取代,有著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回顧我國電視專題片的創作歷程,我們不難看出她身上的時代烙印。而今的電視專題片已開始拒絕枯燥無味的敘事和亟其冗長的鏡頭,追求“可視性”、“節奏性”、“故事性”。這就需要對電視專題進行全方位的立體的策劃和包裝。
專題策劃首先要精心選材。
專 題片可涉足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會議專題,歷史題材,民生報道等等。而選題的關鍵是在于它的內涵價值,我們曾經拍攝過的《熱血忠魂李克誠》、《孫秀英和她 的剪紙人生》、《走近七三一》等片子,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深刻的思想內涵給了受眾一個心理切口,使其能動地介入到片中來,產生情感的共鳴,達到心靈 的互動,然后帶著思索離開。
其次,策劃還要從制片觀念上進行調整。
真實性是專題片自始至終的追求。通過紀實手法的運用和表現,讓人們感受到真實再現的品格,這是一種平民化的意識表現,它平視、客觀的特點賦予了電視專題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時,應盡可能地避免主觀色彩的說教,而要從受眾心理的角度給專題片定位,彰顯其平民意識。
而實際上,在地方臺,我們經常遇到的困擾是常會不知不覺地帶著某種主題思想去“強制執行“,其結果往往表現的不是被拍攝對象,而是自己,即不經意間把被拍攝對象當成自己的思想載體。這就與我們的創作初衷大相徑庭了。
應 當明確一點,我們搞專題片的初衷不是把一個現成的或編導主觀的結論強加給觀眾,而是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能動介入,盡管每個人領略和思考的東西 不同,但結論是觀眾在平等、能動、投入的狀態中獲得。絕沒有強求的痕跡。就象我們拍攝的一個貧困學生的專題片《伸出你的手》,里面沒有開篇就提出主題,而 是盡量用這個寒門學子的家境,他的生存狀態和學習成績來展示,*后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得出結論――這些品學兼優、出身寒門的孩子們需要全社會的愛心和援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