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谷古稱卻谷、絕谷、休糧、清腸等,即不吃五谷,但可以吃果品、營養性植物、補益藥物和飲水。所以,養生性的辟谷并非絕食。除飲水服氣外,還服用一些輔助食物以補養氣血、解饑、祛病、延年。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辟谷修養法,而且辟谷理論從誕生之日起,就備受名人大咖的推崇和實踐。
西漢謀臣張良晚年潛心辟谷
西漢張良晚年曾閉門謝客,專心于辟谷。《史記》載,張良在遷都關中后,“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乃學辟谷,道引輕身。因此留下了許多有關張良辟谷的名勝古跡,如陜西漢中的紫柏山漢張留侯祠。
唐代詩人白居易休糧清腸
唐代偉大詩人白居易75歲離世,其長壽秘訣與“休糧清腸”不無關系。他的一位好友堅持辟谷,他也身體力行,并留詩:“儀客白皙上仙郎,方寸清虛內道場。兩翼化生因服藥,三尸餓死為休糧。”
宋代詞人蘇東坡節食養生
蘇東坡認為“淡而有味”、“淡而輕身”、“淡而益壽”。曾在《辟谷說》中記述道:一人墮入洞中不能出,效龜息,遂不復饑,身強力壯。后,卒還家,不食。還曾在雜記中記載食陽光止餓。
弘一法師李叔同辟谷17天,身心靈化似有仙象
我國近代藝壇上杰出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來的弘一法師,曾到大慈山辟谷,斷食達十七天。他還將斷食的感受詳細記錄于《斷食日志》。這期間,他自感身心靈化,似有仙象。
通過以上名人大咖的辟谷,虔修老師分析指明了現代人辟谷的科學方法:
1.*有專業資深導師一對一提供指導方為上策,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辟谷導師,他們的指導減少了現代人自己理論學習和實踐摸索的時間和風險,可以協助體驗者快速進入狀態,并提供精準針對性的辟谷方案,讓體驗者達到理想的辟谷目的。
2.辟谷需要良好穩定的環境保障,就像名人大咖,辟谷都選擇環境清幽,人跡罕至,具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生態基地,才能免受干擾。充分吸取大自然的宇宙真氣(能量),充分調動人體潛能和自然能量來維持正常生理活動,使心靈得到澄清和升華,性情得以陶治和愉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