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現代醫院新聞網報道年70歲的吉林大學看門大爺張傳振因為出詩集,成為了“吉大紅人”。張傳振走紅后,許多愛好詩詞的學生主動與他交流,曾有三名學生自費印刷了張傳振的100首詩詞,供吉大師生傳看,張傳振的詩也得到很多師生的轉發,吉大中文系的一名博士生對張傳振說,“您的詩詞氣魄很大。”張傳振告訴記者,“沒想到會在學校火,和愛好詩詞的同學們交流,也是一件有趣味的事。”
40年作詩4000余首,看門大爺張傳振這些零零散散的作品被集結成冊,其大學看門人的身份引來了眾人圍觀。在這其中,詩歌的文學性與寫詩者的身份落差構成了某種強烈的對比,而這恰是信息傳播的爆點之所在,就如之前我們談論“農民詩人”和“寫詩神童”一樣。類似情境下,大家談論的所謂詩人或詩歌,其實早就和“詩”關系不大了。
其實,誠如許多較真網友所說的,看門張大爺的詩作,絕大多數只能算是平淡無奇,甚至嚴格來說還算不上是“詩歌”,如果剝離其“看門大爺”的身份,諸如此類的作品多半不會有任何影響力。但公眾之所以關注張大爺的詩集,更多還是欣賞這種老有所樂、心有所安的生活態度。相較于詩,他的生活方式,儼然更具魅力。
而除了張傳振寄情詩歌、老有所樂的生活狀態,此事中更加令人感動的,無疑是吉林大學師生所展現出的善意,以及校園內的溫暖人情。他們不僅極力鼓勵張大爺寫詩,并且愿意與他交流作品、分享快樂,這種人文氛圍背后的,是一所大學最寶貴的精神特質。愛好寫詩的張傳振,很幸運地遇到了一群尊重夢想的人。
宿遷現代醫院新聞網中從張傳振的“詩集”里,每個人都能讀出自己渴望的東西。有人看到了“掙脫無聊生活追求內心夢想”的勇氣,有人看到了“暖暖的人情良善的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