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執著的情愫
城市雕塑被破壞,責任應該歸誰?
【摘要】所有人對自己所在的行業無論喜歡與否,都回寄托深深的情感。哪怕不喜歡這件事,也不容別人去破壞和詆毀。但是,這種破壞卻在各種不經意,不理解之間悄然發生。
【關鍵字】環境藝術 城市雕塑
大家都會接觸,但可能不是很了解的一個行業—雕塑。一座座形態各異、美輪美奐的雕塑坐落在城市當中,既是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又是城市精神的象征。光鮮靚麗的背后,有所有設計師一遍遍審查、改進的耐心,有一道道繁雜的工序,和認真還原每一個細節的工匠師。
而如今,城市雕像遭破壞的報道屢見不鮮,見到城市街頭殘缺不全的雕塑,很是“受傷”。
分析一下雕塑破壞的原因,我想刻意為之的還是在少數?赡芏际窃诤⑼覒蛴瓮鏁r,不小心造成。一方面來自孩子好奇的天性,一方面是他們認知的不足。面對這種窘境,我們專門找到了北京中易文星雕塑院的張院長,對保護雕塑破壞的情況作了了解。據張院長透露,他們做的雕塑遭到破壞的情況微乎其微。原因在于,在雕塑建立之初,他們都會把每個種類的雕塑進行分類。城市雕塑、廣場雕塑、園林小品、公園雕塑等,室內還是室外,是觀賞性還是互動性。在分類結束后,會根據雕塑的種類進行雕塑材質的推薦。例如戶外雕塑多采用金屬或者石材這類永久性的材質,堅固度比較高。加上內部鋼結構,除去刻意破壞因素,正常觀賞游玩就不會受影響。如果客戶預算有限,也只推薦在高處或者水景中,人不易接觸到的位置使用玻璃鋼材質。這樣不僅能減少雕塑破壞帶來的維修成本,也解了客戶后期維護的后顧之憂。
張院長還表示,雕塑保護還需要負責管理的工作人員監督與提醒。畢竟充滿藝術氣息的雕塑,變得毫無美感可言,確實是令人痛心的事情。
破壞公共雕塑這種行為不正確,是一種社會不良現象。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莉教授也曾經呼吁樹立社會公德的意識,建立公德意識,提高公民的素質。國民教育理念要跟上社會發展,追求物質高度發展的同時,不能忽視人的精神層面的教育,才能培養起社會公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