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是 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 宋代五大名窯 之一,歷來受到 珍藏家、 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余件,遠少于 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故宮哥窯瓷盤受損”一事日前成為新聞焦點,在各種議論中,這個破損的盤子究竟是哥窯還是官窯,也成了新的疑問。雖然枝節頗多,但哥窯一說引起了人們更多的好奇。
與官窯相比,哥窯排在第二位,歷來受到宮廷、達官貴人、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的重視和關注。關于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于明代《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窯器皿……由于柴窯被傳為五代所燒,明代就已經難以見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窯,即:官、哥、汝、定、鈞。
由于哥窯的窯址至今尚未發現,目前仍無法揭開其神秘面紗,可以說,哥窯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窯中最為神秘的。
冰紋萃裂,斑駁交錯。“冰裂紋”,宋代哥窯瓷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
被古人稱為“百圾破”的哥窯開片紋,通過殘缺美的表現技法,映襯了一種斑駁的美感。在自然天趣之中,傳遞了中國哲學渙散而合,順其自然的思想內涵。
就哥窯瓷器而言,所謂的“釉面開片”是指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也叫做“金絲鐵線”。“金絲”指細碎的開片,因常呈黃色,故曰“金絲”。“鐵線”指那些大塊的開片,呈黑色,名為“鐵線”。明代《格古要論》中對“金絲鐵線”的論述是:“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那么為什么在哥窯瓷器的表面會出現這樣的紋路呢?這完全是在燒制過程中,瓷胎和釉彩的膨脹系數不同所致。當瓷器出窯后,釉會自然開裂。這種開裂原來完全是工藝上的重大缺陷,但聰敏而靈巧的中國工匠極為有心,他們漸漸在實踐當中掌握了釉質開裂的規律,然后就有意識地借用釉質開裂的現象而讓它產生精美開片,可說是“化腐朽為神奇”,絕妙利用了工藝缺陷而賦予瓷器藝術以另一份無與倫比且不得不叫人驚嘆的美感。至于哥窯瓷的另一標志“紫口鐵足”,說的是哥窯坯體大都為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的口部邊緣釉薄處,因為露出胎色而泛起一層灰紫色。同時在底足沒有掛釉的地方則會出現鐵黑色,這便有了“紫口鐵足”一說。于是“金絲鐵線”和“紫口鐵足”也就成了人們鑒別一尊瓷器是否是正宗哥窯瓷的基本依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