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Google一直在將時間和金錢投入到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中:開發能真正運行的量子計算機。現在它正在考慮將量子計算應用到商業中。
據彭博報道,*近幾個月Google已經開始讓一些科學實驗室和AI研究者,通過網絡訪問其量子計算機。據稱,Google的目的是推動新技術相關的工具和應用開發,并*終將其變成更快更強大的云計算服務。
Google曾說過,它正在開發的是有49個量子位的機器,不過還不清楚它是不是會向外部提供服務的那臺計算機。但就算Google證明了其“量子霸權”,但這仍是理論上的測試。MIT的Seth Lloyd教授認為,想要開發出有用的應用,系統至少應該有超過100個量子位。
如今,Google似乎已經對量子計算的應用有了把握,并且正在努力將其商業化。IBM也同樣如此,這也會讓正在快速增長的云計算市場呈現新的競爭狀態。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Jonathan DuBois認為,Google的計劃也很明確,就是通過云服務開拓量子計算市場,并承諾政府和學術研究者可以免費使用。
在早期提供免費服務,來點燃外界對新硬件的興趣,也符合Google一直以來的云計算戰略。今年5月它推出了新一代AI芯片Cloud TPU,以云服務的形式提供,而且一些學術研究者也可以免費獲得這一服務。
就目前來說,量子計算機是需要特別照料的龐大怪獸,比如需要深度制冷,所以更有可能通過網絡的方式租用,放在公司的數據中心中。如果機器的速度快得多,必將成為云服務的主要競爭優勢。理論上,量子計算機將大大減少計算時間,為云服務提供了巨大的降價空間。
量子計算 巨頭競爭的新陣地
雖然量子計算仍處于初生狀態,但競爭的激烈程度并不小。Google和越來越多的公司認為,通過以數百萬倍的速度處理重要的任務,會改變計算格局。
今年早些時候,IBM的云服務開始對外提供量子計算機服務IBM Q。5月時,而早在2005年,微軟就建立了StationQ,由數學家Michael Freedman領導,從事量子計算基礎研究。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去年底時微軟終于宣稱,將著手量子計算工程樣機研發,要把十多年的量子計算機研究付諸于實踐,并且豪言,自己的量子計算機能擊敗Google和IBM的樣機。
國內也不甘落后,5月份中國科學院宣布*新成果,由中科大、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核算實驗室、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等單位或公司聯合研制的光量子計算機正式誕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