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服裝行業有多不靠譜?過去閉著眼睛就能賺的盆滿缽滿,現在卻讓零售業小老板、以及國內外品牌廠家一把鼻涕一把淚。中國服裝企業的庫存量足夠14億人穿兩年,新品還要繼續做,鋪租壓力只升不降,物料費也漲價了,傳統實體零售業礙于船大難掉頭,被經濟下行的大環境整的人仰馬翻還算輕的。
中國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已經消失殆盡,繼續高冷賣品牌精神只能停滯不前,難以逃脫被關店浪潮沖走的命運;有的中途有保持一段時間高價,很快察覺到消費者并不買賬,為減小庫存壓力,又立馬“認慫”打折優惠,無奈有一種等待叫“過期不候”。
傳統服裝實體零售業日子難過尚能理解,今年特別火的“快時尚品牌”也并不是全部都吃香,例如GAP蓋璞這類的傳統美國快時尚品牌卻被拉下神壇。Zara、KM、FOREVER21、UNIQLO等一隊的SPA模式快時尚品牌無疑成為2016服裝行業贏家。其中2015年底開始入駐中國的北歐著名快時尚品牌KM,短短一年之內,就在中國各大重點城市完成百余家開業店鋪,它的生猛發展已衍生出一種現象,被眾多國內品牌效仿和山寨。這是一種不以商業模式為核心競爭力,而以市場快速擴張,靠市場的孕育崛起,它不為商業模式而生,也不會為商業模式而亡的現象。它能給中小企業帶來什么啟示?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
啟示一:搶灘?得有真本事
北歐擁有強大的時尚血脈,其設計風格主張把藝術感和實用性結合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瑞典和丹麥等現代設計風格特色,其衍生出的“極簡主義”、“后現代風格”也給全球時尚帶來了無限驚喜。
但是大部分北歐風格的品牌品價格高昂,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剛好今年市場不景氣,消費者也相應縮減開支,盡量將錢花在刀刃上,而對高性價比產品的饑渴度從未消減,比如海外代購的興盛,節假日日本、韓國的貨柜被中國人清空的新聞已經不算新鮮事。誕生于丹麥的KM快時尚品牌主張“時尚、優質、低價、豐富”,讓消費者不用出國門,以低廉的價格就能享受到出自北歐著名設計師之手的產品,這種好事誰愿意錯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