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無論是兩網法人股市場,還是老三板市場,乃至新三板市場。利用滬深A股市場與小眾市場的估值差進行跨市場套利,一直是主流投資邏輯。但在中國資本市場供求關系再平衡的大勢所趨之下,這一邏輯正在遭到撼動,前所未有的,基于企業基本面判斷的投資及創業機會正在涌現。”
曾是《21世紀經濟報道》新三板記者的常亮,一直是新三板市場的跟蹤者和觀察者。從2013年1月股轉系統正式揭牌運營,一路看著新三板從掛牌企業數量不足200家,發展到萬余家。
作為新三板市場最早最資深的記者之一,常亮認為:新三板市場的投資邏輯一直沒有變化過,即“轉板”套利邏輯;與此同時,新三板資產和資本的匹配效率仍顯低下,需要新型投行提供中介服務。
以下為常亮口述。
一、新三板跨市場套利的邏輯,沒有根本性變化
我們這個新三板市場,具備歷史感的人極其有限,所以雜音很多。歷史不會重復,但是會押韻。
1992年7月和1993年4月,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了STAQ和NET兩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的法人股市場。目前股轉系統的一部分,也是從原來兩個法人股市場遺留下來的“兩網”股票。
許多投資者,在90年代初及2000年以后的法人股市場上賺了錢。此外,新三板歷史上又有大約十家企業從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摘牌,成功申報IPO上市,實現了價格瘋狂的躍升。一批人在小眾市場賺到了錢,所以樂此不疲地尋找類似機會。
財富效應帶動了最初的一批人進入新三板。面對一個新市場,嘗過甜頭的人就覺得,像新三板這樣的小眾市場值得一試。從新三板推出至今,市場底層邏輯是沒有變。在小眾的新三板市場買進,到在以散戶大眾為主的滬深A股市場退出。這些早期進入的投資者都獲得了賺大錢的機會,個別如指南針、現代農裝這種遲遲未能上市的,也套住了不少人。
從2013年到2017年這四年時間,表面上新三板市場的變化很大,掛牌公司的數量從幾百家增加到一萬多家,也建立了做市商制度,但整個市場底層跨市場套利的邏輯,實際上沒有根本性變化。
雖然底層的跨市場套利邏輯一直沒有變動,但是從表面上存在擾動,這個擾動的主要邏輯就是:新三板會成為納斯達克,成為中國交易很活躍的第三個交易所。
全國新三板墊資開戶,專業效率團隊,費用優惠,流程簡單,解決您沒有500萬資金,卻又想開新三板功能的煩惱!!
電話:18692344852 微信同號 聯系人:莫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