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視頻在網絡傳播并引發大量關注。視頻中,有人假借所謂“科學實驗”,造謠某品牌紫菜為塑料制品假冒,引起恐慌。在食品安全領域,類似網上造謠、傳謠事件早已屢見不鮮,從“紙餡肉包子”到“棉花肉松”,從“低鈉鹽是奪命鹽”再到此次“塑料紫菜”事件,食品安全謠言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社會神經。(6月2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那么,對于食品謠言該如何應對處置呢?首先當然是快速反應、及時辟謠。針對謠言大多在網上出現并迅速擴散的特點,應當依托各大網絡傳播平臺的技術和管理優勢,運用大數據等工具建立一個反應靈敏的網絡謠言監控機制,發現端倪、立即封殺,同時應視情組織第三方的專家、媒體辟謠。其次更須追根溯源、嚴厲打擊。對造謠者,應依法果斷查處,對傳謠者,也應嚴肅追究其責任,對于其中涉及借謠言進行敲詐勒索的,更應依法從嚴從重處理。*后還要立足平時、教育引導。不能總是等謠言四起時才匆忙“滅火”,而應將工作做在前面,構建一個常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和宣傳教育機制,及時公開食品安全監管動態、檢查結果和查處案例,提振安全信心,多形式、多場合推進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常識、提高對謠言辨識能力,擦亮人們的眼睛
    可以說,正因為有了“毒奶粉”、“毒生姜”、地溝油乃至“染色紫菜”這些“前車之鑒”,人們才會對“塑料紫菜”、“面條含膠”之類的謠傳感到“草木皆兵”。
    因此,要從根本上防范并減少食品謠言的發生和沖擊,必須在嚴打制謠傳謠現象的同時,堅持標本兼治,全面整肅食品餐飲行業和食品原材料生產加工及供應市場,對各種制假加毒行為“零容忍”,提高在食品安全上作手腳以及造謠傳謠的違法成本,*大限度減少食品安全案件和食品謠言的負面影響,重建人們的食品安全信心。       
國內專業第三方食品追溯平臺筑美科技智慧農貿平臺還能夠給政府提供監管端口,政府部門可以一鍵查詢本轄區內的所有食品企業,這樣既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監管的工作效率,又可以實現實時監管。食品企業選擇專業第三方食品追溯平臺,不僅降低成本,也讓追溯的可信度大幅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