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太陽能發電小編:“栽樹不結果,種地不打糧”是河北承德縣倉子鄉南松村小梁山的真實寫照。兩個月前,小梁山變了樣,山上支起了片片光伏發電板,讓這里的百姓足不出戶就可掙現金。 承德縣是國家“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共有貧困村129個,倉子鄉南松村就是其中一個。圖為南松村小梁山上建起光伏發電板 南松村5個自然村,共有179戶、570口人(現有貧困戶58戶、174口人),2015年人均純收入2770元。 “村里缺錢缺路缺項目,村集體收入為零,村委會窗戶壞了都沒錢修,更別提搞點民生項目了。”倉子鄉南松村黨支部書記陳榮勝說,最讓他頭疼的是村里的貧困戶老弱病殘居多,勞動能力低。 南松村這樣沒資源、沒基礎、沒有勞動能力的村能發展什么產業?倉子鄉黨委書記王建國說,經過調研,該村太陽能(5.240, -0.02, -0.38%)資源豐富,可以利用貧困戶的庭院條件和村里的荒山荒坡建設光伏電站,為農戶增收。 王建國認為,建光伏產業有三大優勢,首先解決了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的難題;規避了傳統種植業低收入和養殖業高風險的弊端;重要的是規避了市場風險,可以實現綠色、持續、穩定脫貧。 “光伏發電是啥?啥也不干,還能賺錢?”開始,不少貧困戶顧慮重重,并不支持。 “改不改得好,市場說了算;改不改得動,群眾說了算。”倉子鄉黨委書記王建國說,南松村偏遠、閉塞,老人不理解,于是挨家挨戶做工作,發明白卡,帶領村民外出參觀,請電力部門來村里講課,幫助算好經濟賬。“光是認識問題,就用了半年時間。” 顧慮打消了,光伏發電的資金從哪來?按照一戶5千瓦規模計算,每戶約投入資金3萬元,這筆錢對于在貧困線下掙扎的貧困戶來說無疑是個大數字,根本拿不出。“按要求,政府補一點、信貸投一點、農戶籌一點,但南松村貧困戶一分錢沒掏。”王建國解釋說,政府給予每戶補貼1.2萬元;剩下的1.8萬元通過“政銀企戶保”平臺擔保,銀行免質押借給每戶貧困戶,由政府全額貼息。 “我家一分錢沒出,這‘發電器’建好了算誰的?”南松村唐慶功夫婦擔心自己忙活一陣子,最終“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面對這一擔憂,王建國說,在建設之初縣里就確定了產權,明確貧困戶、政府、銀行多方籌資建設的光伏產業,產權歸貧困戶個人所有。 此外,為了保證每個貧困戶的利益,南松村成立了“南松光伏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所有分布式光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