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新開啟的互助平臺茫茫之多,人們對于選擇一家靠譜穩定的平臺成為重中之重。而目前網絡知名的“國慈互助”就是目前眾多互助平臺中唯一脫穎而出的一個。從國慈互助短短120天就獲得百萬用戶這件事看,國慈互助保障的理念是受到用戶普遍認可的,其發展也有了更多想象空間。
據了解,國慈互助主要業務模式是參與計劃的會員預存一定金額的互助資金,國慈互助將互助資金全程托管到商業銀行,當加入互助的會員中有人需要幫助時提供保障服務。其“抗癌互助計劃”產品,每個參與者只需預存9元錢就可獲得60種重大疾病的保障,這也是其短時間內能獲得超過百萬會員的原因。國慈互助的出現,說明隨著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共享經濟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原本阻礙互助保障的一些因素已可以得到有效解決,互助保障這種互助形式,完全有條件在新技術和制度條件下重現活力。
雖然秉承的都是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的原則,但當代標準化的保險產品高昂的價格,本質上來說并非人人都買得起,任意一款傳統人壽保險產品的起售價小則數千元,大則上萬元,且需要在10-20年內連續不停續費,這就是門檻,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支付或支付得起這筆錢來換取保障。這使得傳統保險成為一種普惠性較弱保障形式。
事實上保障是人人都需要的,但購買門檻卻阻礙了大多數人獲得保障的通路,使得保險逐漸成為一種有錢人才能買得起的保障產品,絕大多數人不得其門而入。按照二八法則劃分,保險業只能在20%的高凈值人群中發揮保障作用,其余80%中低凈值人群,高門檻的商業保險很難滲透進去。但現實是那80%的人群才是最需要保障的群體,為他們把保障的門檻降低,讓人人都能參與進來獲得保障,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價值,而在未來,社會價值的放大即意味著商業價值的放大。
當前正在興起的互助保障熱潮,以滴滴、摩拜的共享經濟為綱,通過新技術的引進和與傳統金融機構的合作來解決信用問題和資金安全性問題,有著很大的創新探索空間。以國內第一互助保障平臺國慈互助為例,參與金額僅為9元即可獲得保障,參與門檻大幅降低,真正體現了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的原則。用戶在有社會保險的情況下,去保險公司為自己買幾份養老保險,再去加入一個大病醫療的互助計劃,這三種保障形式各有各的長處,彼此之間互不干擾,各自都能在不同維度發揮自身的保障作用。
小編相信,“國慈互助”保障平臺在未來或許會發展出更多保障計劃,用靈活的形式、較低的門檻、共享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