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履約能力評級報告】灰犀牛理論——大數據帶來的決策困境
上海天元項目數據分析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天鑰橋路329號B棟7樓
王經理:021-24193019
“灰犀牛理論”由米歇爾·渥克提出,指的是在一系列警示信號和跡象之后出現的大概率事件。該理論認為,灰犀牛事件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破壞性,源自人們面對“灰犀牛”時五個階段的反應,第一階段是本能的否定,第二階段是得過且過,第三階段是嘗試去回應,第四階段是驚恐,第五階段是崩潰。
灰犀牛理論描述的是決策者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即使擁有海量信息,仍然有很大可能作出錯誤的決策。甚至海量信息本身會給決策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簡言之,在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本身并沒有改善決策的質量。
決策,是管理的中心。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必須擁有很多信息。基于這一前提,很多人認為大數據將大大提高決策的效率和效果。大數據“所見即所得”的巨大優勢將推動決策簡單化,甚至自動化。然而事實很可能恰恰相反,大數據帶給決策者的是空前的挑戰。
并不能帶來好的決策,如果使用不當反而會帶來更大的決策危機。借鑒灰犀牛理論,決策者應該關注以下幾方面:
第一,采取“游獵攻略”,關注大數據所帶來的新的思考維度,尤其是海量數據所揭示出的規律性的例外情況。根據德魯克的決策五要素模型(問題的性質、邊界條件、正確方案、執行措施和評估反饋),大數據*有作為的就是在問題的性質界定上。通過大數據,可以及時發現公司運營中被忽略和遺漏的信息。當這些信息呈現出規律性時,即使這些信息不是那么緊急,決策者也需要開始行動,做好迎接的準備。此外,采取必要的對沖機制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第二,在大數據時代,系統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數據的汪洋大海中,如果沒有足夠的系統思考能力,決策者將陷入細節,根本無法找到正確方向。對于各級決策者,要盡量以更宏觀的視野和更系統的思考,準確界定問題,明確決策的影響邊界,要避免由于數據而帶來的應激性管理沖動。
第三,數據從來就不是萬能的,決策者需要的是深入實際。詹姆斯·斯科特在《國家的視角》中描述了數據崇拜帶來的惡果:依靠地圖重建社區,卻完全不知道其中民眾的生活狀態;依靠農收數據決定采取集體農莊,卻完全不懂農業生產的規律;依靠圖紙數據天馬行空地進行規劃,過度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多樣性和地方傳統。與查看各種報表和曲線圖而作決策相比,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