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檢測依據
檢測依據的規范主要有《廣州地區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GJB 02-98)、《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 120-99)、《巖土錨桿(索)技術規程》(CECS 22:2005)。
..根據以上規范的相關規定,判定本工程錨索驗收合格標準如下:
(1)錨索錨頭位移應超過自由段長度理論彈性伸長量的80%,且應小于自由段長度與1/2錨固段長度之和的理論彈性伸長量;
(2)在*大檢測荷載作用下錨頭位移趨于穩定。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即認為錨桿達到破壞標準:
(1)后一級荷載產生的錨頭位移增量達到或超過前一級荷載產生位移增量的2倍;
(2)錨頭位移不穩定;
(3)錨桿桿體拉斷;
(4)錨頭總位移超過設計允許位移值。
4 抽檢錨索有關參數
根據施工圖紙及相關規范的要求,抽取支護樁錨索總數5%進行抗拔力檢測。
則共需檢測錨索29根,列舉其中的6根,其有關參數如下:
表(1) 抽檢錨索有關參數
2.檢測方法及設備
試驗應按相關規范規程的有關規定進行,試驗抗拔荷載由穿孔油壓千斤頂安裝在錨索上進行逐級加荷,所加荷載大小經計算轉換由油壓表讀出,錨索在荷載作用下而產生的錨頭位移采用游標卡尺測讀。具體要求如下:
(1)錨索試驗前對千斤頂等設備儀器進行標定;
(2)驗收*大試驗力為設計值1.2倍;
(3)每級加荷后應測讀錨頭位移三次;
(4)加載卸載等級和觀測時間如下表:
表(2) 驗收試驗錨索加載卸載等級和觀測時間
(5)檢測所用儀器設備見下表:
表(3) 現場檢測設備
3. 數據處理方法
(1)錨索實際變形量計算
在加載前,首先量取錨頭伸出量S1(初始值),加載至某荷載后量取錨頭伸出量SX,則在該荷載作用下錨頭位移伸長量S=SX-S1。
(2)錨索理論變形量合理范圍值計算
根據規范要求,錨索錨頭位移應超過該荷載下桿體自由段長度理論彈性伸長量的80%,且應小于自由段長度與1/2錨固段長度之和的理論彈性伸長量;
即X1=0.8NLf/EA,X2=N(Lf+La/2)/EA
其中X1為錨索理論變形量合理范圍下限值,X2為錨索理論變形量合理范圍上限值,N為施加荷載,E為錨索彈性模量,A為錨索橫截面面積,Lf為錨索自由段長度,La為錨索錨固段長度。
本工程錨索采用фJ15.24高強度低松弛鋼鉸線,強度等級為1860Mpa,彈性模量約為1.95×105Mpa,鋼絞線橫截面面積為140mm2。
8 檢測結果匯總
(1)檢測結果按每級荷載對應的錨頭位移列表整理;
(2)根據檢測資料繪制錨索荷載—位移(Q~s)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