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經紀人13122227845
陳志武的父母都是農民,陳志武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湖南茶陵的田野、山嶺上度過。整個啟蒙階段都在“文革”期間,沒好好上過課,“老師都是本村本鎮的,沒有人上過大學,給不了啟發性教育,就是按教科書很枯燥地講。”
直到1979年考上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前身),他才第一次離開了茶陵縣老家,來到大城市——長沙。班上有很多來自城市的同學,“和他們一比,才知道生活條件、父母家庭帶給他們的影響和自己有多大的差距。”
在國防科大讀研時,陳志武經常去湖南省圖書館借書看,印象*深刻的,一套是80年代非常有影響力的《走向未來》叢書,還有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系列翻譯介紹西方思想家、政治學家的經典著作,“對我影響*大的,還是弗里德曼的《自由選擇》。”
這個時候,他結識了影響他走上學術之路的人——崔之元。當時,崔之元還只是數學系大一學生,讀過非常多的書,高中時就在大學學報上發表過文史哲方面的文章,和李澤厚這些人都有來往。陳志武*初對社會科學、哲學的興趣,是受到崔之元的影響。
1986年,陳志武被國防科大留校任教。
80年代中期,出國留學的一股風也刮到了這個角落。陳志武開始嘗試申請美國的一些大學,他給耶魯大學一位老教授寫信,詢問申請攻讀博士學位的可能性。“我沒有參加托福和GRE考試,因為當時中國的外匯管制很嚴,參加這些考試都需要32美元,而我一美元都找不到。所以我就給耶魯負責招生工作的教授寫信說明原因,我向他們解釋之后,他們答應讓我免掉托福和GRE的考試。”
在崔之元的建議下,陳志武選了金融學,“當時我連金融(Finance)這個詞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他當時給我看了一些書,但我還是沒有搞清楚。”4個月后,一封來自耶魯的錄取通知書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帶著幾十美元,登上了去美國的飛機。
1990年,陳志武從耶魯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先后在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任教,1997年晉升為金融學副教授,1999年晉升為金融學教授并重返耶魯擔任終身教職。
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地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經濟理論》與《金融經濟學》等主流學報上。在美國、歐洲、日本,以及中國香港等地的金融經濟學圈子里,陳志武這個名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
2001年7月,在上海飛紐約的飛機上,陳志武翻到了一本當月的《財經》雜志。“從頭到尾都讀了一遍,覺得很吃驚,辦得和美國的《商業周刊》沒什么區別,完全沒有那種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