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明史經歷了從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到近代和現代文明的進化。除了石器時代以外,鑄造技術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而發展。古代雖然也有金、銀等其他金屬應用的實例,但從鑄造技術發展的角度看,青銅器鑄造和鐵器鑄造發展的歷程構成了古代鑄造技術發展的歷史。
1、青銅器鑄造
鑄造技術起源于青銅器的鑄造,在人類文明史從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的進化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也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大實踐活動之一 。
青銅器的鑄造首先始于中東的伊朗南部、土耳其和美索不達米亞一帶,距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一千多年以后,歐洲、印度先后掌握了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我國青銅器的鑄造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商代,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晚于中東,而早于歐洲。然而,在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水平上,我國可以說是后來居上。從難以計數、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早在商、周時代,我國的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平。所示為出土于河南安陽的我國晚商時期鑄造的巨型后母戊鼎,重達875 kg,造型精美、細致,反映出當時鑄造技術的先進。
與現代鑄造方法一樣,古代的鑄造過程的核心技術包括合金的冶煉、鑄型制造、澆注、清理幾個基本環節。
冶煉過程除了高溫加熱技術以外,需要進行合金成分的控制。青銅器的鑄造合金在古代已經形成了成分系列。所謂“金有六齊”,即根據青銅器的應用對象不同,有六種基本成分配比。這“六齊”是根據銅與錫(鉛)的比例確定的。 據《考工記》的“攻金之工”所述,“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 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一敘述記述了世界上*早的根據用途規范合金成分的標準。
造型是鑄造技術的核心。古代稱鑄型為范,根據造型材料的不同,所用的范分為泥范、石范、陶范、銅范,后來還出現了鐵范等。泥范、鐵范與失蠟鑄造是古代中國先秦時期的“三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