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國家能源局發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文件對未來五年我國的能源消費做出了總體性安排,測算出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氣消費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約占能源消費總量增量的68%以上。可以預計的是清潔低碳能源將成為“十三五”期間能源供應增量的主體,相比去年的價格上行,我國煤炭行業將迎來調整階段。
該規劃在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上均作出了控制要求,要求到2020年把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同時從年均增速來看,“十三五”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2.5%左右。相比較之前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的相關內容可以發現,新規劃在能源消費總量相對放寬,但煤炭消費的比重要求更嚴格,這就要求在從2016年開始,每年能源消費的增量中,更多由相對清潔的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承擔。嚴格控制煤炭的消費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想想*近一段時間的霧霾天氣,我們不禁對規劃內容的落實充滿期待。在大氣污染的背景下,對煤炭的消費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能源走更清潔化的發展道路顯得更加迫切。
就當前我國的能源結構而言,控制煤炭的消費量是改變能源結構的重要一環。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依賴程度有了很大改觀。據資料顯示,我國2015年發電量增加277千瓦時,不及往年十分之一。從去年3月17日發布的中國低碳藍皮書可以看出,中國煤炭消費發生巨大轉折,煤炭消費總量很可能在“十二五”期間的2013年已達峰值,未來難以顯著高于2013年水平。在“十二五”期間,國家高度重視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能源消費年均增速下降幅度超過三分之一,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增速也隨之大幅下降。再來看看具體數字,在煤炭消費行業占比中,煤炭發電一直占據*大的份額,受到用電量增速下滑和清潔能源發電量增加雙重影響,中國煤炭消費發生明顯轉折。2000年至2013年間,全國煤炭消費量年均增加2.18億噸,年均增長8.8%。2013年煤炭消費量達到新世紀以來的峰值,總量超42.2億噸。2014年則出現首次下滑,總量減少1.23億噸,降幅2.9%。2015年以來煤炭消費量繼續下滑,降幅達3.7%。
消費量的變化帶來的是產量的減少,近年來我國煤炭產量也逐步下降,2016年1-10月份全國煤炭產量同比下滑10.7%,產量下滑比例呈擴大趨勢。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我國在煤炭、鋼鐵等產業推進供給側改革以及受到進口煤及新能源沖擊疊加煤炭產能過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