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分析
隨著艾灸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艾灸并開始使用艾灸,許多顧客伴隨疲勞、頭暈、失眠、舊病復發、疼痛、上火、長痘、起泡、全身長紅疹、肌膚瘙癢、發燒、長時間類似感冒癥狀、怕冷、全身浮腫、脾氣越來越急躁,等許多不舒服的難受癥狀,究竟是怎么了?
這是艾灸之藥力使隱藏在臟腑深處疾患,功拔到體表,但還沒有完全排出體外的表現癥狀,是非常好的效果體現。正所謂《扁鵲新書》所說:“溫養陽氣,禁戒寒涼。以灼艾為第一。”
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一定時間和數量后,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聯合作用,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
這就是施灸時許多人,特別是風濕,心腦血管,肝膽病,糖尿病、胃腸病、哮喘、肺病、腎病、婦科、男科、三高、腫瘤、貧血、虛寒體質、長期吃藥、激素藥…等慢性病的好轉反應。
一、上火
客觀地說,艾灸上火是一種普遍現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上火,因為上火屬于艾灸的一種瞑眩反應,即好轉反應,也被稱為排病反應,而艾灸后瞑眩反應有很多,比如說腹瀉、癥狀加重等。
更進一步講,上火是一種正常的好現象,大部分人都會出現。我國著名的針灸泰斗謝錫亮曾非常明確提出過,因為體質和病狀不同,剛開始進行艾灸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口干、發熱等癥狀,一般可以不用太過于顧慮,只要繼續艾灸癥狀就可隨之消失的。
之所以這么說,也是有醫學依據的。中醫講“藥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說如果人體陽氣被調動起來之后,人體會有一個自我修復過程,用我們現在人常引用的話叫正邪相互抗爭的過程,這個階段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排病反應。
二、皮膚癢
糖尿病,血糖不穩定,腎病,肝膽類疾病,寄生蟲病,腫瘤,內分泌紊亂的必然反映,是大量廢物,病毒從皮膚排泄的表現。
1、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皮部組織出現奇癢,病變部位氣血流通了。
2、腎功能不好,氣滯血淤的人,會反映皮膚奇癢無比,是皮膚無法應對大量毒素的排出。
3、皮膚出現小紅腫,小紅塊,風疹塊,嘔吐,是膽囊炎,膽汁返流性疾病的一種表現,人體血液、體液內的廢物在皮膚弱酸環境中的反映。皮膚承受不了調節,產生各種新的瘀堵,這是暫時的。
4、皮膚潰爛,流水,脫皮,局部腫大,是皮膚微循環瘀堵,流通不暢的一種表現,是原來瘀堵和病變的局部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