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讓他們做自己分內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當他們做得不夠好或者碰到困難時,父母既不要輕易代替他們完成,也不要表現出不耐煩或者不信任,應讓孩子有機會獨立把事情做完,就算沒有成功,他也能學到經驗。
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現在的孩子為什么都容易發脾氣?因為父母幫他們做的事太多了。父母幫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可能越不懂感恩。因為他們會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別人沒做好時,他的脾氣馬上就來了。
責任感必須從小培養,當孩子開始發展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時,就是家長培養孩子責任心的*佳時機。要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就要鍛煉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
父母須記住一個原則:只要孩子能自己做的,父母就不要再幫他們做。從自己洗手,自己穿襪子,自己收拾玩具這些小事開始,一直到孩子自己決定上哪所中學,暑期報什么補習班,大學報考哪些專業……父母都要逐漸放手,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做自己生活、情緒、時間、空間的管理者。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可給予指導、建議,但不能替代,盡量尊重孩子的獨立意志。
鼓勵孩子參與家務事
真正的教育來自于生活,做家務是對孩子*好的教育之一。家長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是培養孩子對家庭責任心的第一步。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在童年期參與家務比較多的人,比參與家務少的人,成年后在人際關系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此外,前者比較樂觀、有充實感,后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以前,每當家里的打印機出故障、需要搜集英文資料或出差前要先打出登機牌,我就會喊女兒幫忙。每當家里新添家具,我的先生就會喊兒子平平幫忙組裝,因為他從小就做這些事,平平十六歲左右時,家里再新買家具,他自己就能一邊看說明,一邊完成組裝了。孩子參與了家里的事情,會感到自己為家庭做了貢獻,心中油然而生一種歸屬感和向心力。
但是,孩子終究是孩子,意志和思維都達不到大人的水平,有的事也很難做得好。有的媽媽向我抱怨:“讓孩子做?她做10 分鐘,我要用20 分鐘去收拾她的爛攤子。”的確,孩子都是三分鐘熱度,剛才還信心十足地拍胸脯保證能做完,沒一會兒就厭煩了,玩別的去了。
責任心是一點點培養起來的,父母既要對孩子有耐心,更要講究方法。讓孩子做一件事,并不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