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好些品牌不依靠傳統的廣告宣傳,有些似乎連營銷策劃都不用,卻實現了巨大的成功。*突出的例子是谷歌。在谷歌剛創辦的時候,兩位創始人到底知不知道它會變成一家有史以來排名第一的媒體公司,這恐怕是個謎。對用廣告營銷把自己提供的服務變成錢,他們深表懷疑。他們不知道,谷歌的AdWord會成為自己服務賺錢的一種方式,而推送廣告信息,則會成為谷歌*基本的業務模式。他們只知道,要是自己設計出了*優秀的產品,人們就會過來;等人們成千上萬地過來了,谷歌就把自己再打造成了一家媒體公司。
媒體公司根本不需要做廣告,因為人們找它們是為了獲取信息。
大規模地開展媒體業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復制的——你要是懷疑這一點,可以去問問雅虎和Ask。但向你的客戶提供媒體,帶動市場營銷,方法多種多樣。Threadless公司是這么做的,Flip攝像機也是這么做的。
和谷歌一樣,《紐約時報》從來不是一家需要購買廣告的公司,而是一家出售廣告的企業。如今的報業集團早就不在新聞上進行角力賽了,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從網上獲取新聞的。但少為人知的是,報業集團的收入,有很大一塊給另外一家網絡公司搶去了,它就是Craigslist。分類廣告一直是全國多家報紙豐厚又穩定的利潤來源。然而,Craigslist卻提供了效果更好、價格更便宜的分類廣告,搞得許多地方報紙沒了活路。好多報紙根本沒料到這一天的到來。
公司與客戶的溝通越是流暢,客戶就越是信任你。
2005年,Craigslist的首席執行官吉姆•巴克馬斯特(Jim Buckmaster)對《紐約時報》說:“我們對品牌零關注;我們從來不在公司里面使用這個詞;我們零廣告;我們連商標都沒有……如今,人們卻說,對一家像我們這種規模的公司而言,我們有了*強大的品牌。真諷刺啊。”他說得很對,諷刺那句除外。
創建一家媒體公司,哪怕是很小的一家,也很有力量。facebook已經成了一家媒體公司,YouTube亦然。但這兩家公司還有別的共同之處:它們正努力尋找怎么利用自己的服務賺錢。還有一些企業卻恰好相反,它們已經知道怎么賺錢,正希望靠著建設社會化媒體,把營銷策劃業務融合到自己的業務模式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