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通過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可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三大功能。“海綿城市”是在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生態退化等背景下提出,同時又在新的城市理念中不斷更新觀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數量從1978年的193個增加到2014年的658個,城鎮化率達到54.77%,城市已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城市也面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加重、生態系統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又以城市水問題表現*為突出。水安全問題。一方面,受“重地上、輕地下”等習慣思維的影響,城市排水設施建設不足,“逢雨必澇”成為城市頑疾,另一方面,傳統城市到處都是水泥硬地面,城市綠地等“軟地面”在豎向設計上又高于硬地面,雨水下滲量很小,也未考慮“滯”和“蓄”的空間,容易造成積水內澇,更嚴重的是,阻礙地下水補給,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區。水生態問題。傳統城市建設造成大量湖河水系、濕地等城市藍線受到侵蝕,另一方面,城市河、湖、海等水岸被大量水泥硬化,甚至這種城市化水岸修筑模式已向鄉村田園蔓延,人為割裂了水與土壤、水與水之間的自然聯系,導致水的自然循環規律被干擾,水生物多樣性減少,水生態系統被破壞。水污染問題。目前的城市污水都是到下游、末端集中處理,長距離的污水管網工程,不僅耗費資金和地下空間資源,而且污水沿途“跑、冒、滴、漏”,以致污水處理廠負荷不足,又造成新的環境污染。水短缺問題。對于降雨量充沛的地區,人們很難想到缺水問題。但是由于一個區域內地地貌條件限制或者水資源污染等原因,導致豐沛的雨水不能夠被直接利用,雨水自然白白流失。“海綿城市”的本質是改變傳統城市建設理念。傳統城市習慣于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設模式,結果造成嚴重的城市病和生態危機;“海綿城市”則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響發展模式。
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系統地解決城市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改善城市水質量和水環境,調節小氣候、恢復生物多樣性,使城市再現“鳥語、蟬鳴、魚躍、蛙叫”等生態景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