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司的管理,我曾做過幾何和算術的比喻。試圖說明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在銷售線和利潤線之間做平衡。目前來看,中國絕大部分的經營者其實更善于做前面這條線,不善于做后面那條線。總是覺得做后面那條線做得*好頂多也就是個小企業家而已,沒有氣魄缺乏追求,只在乎能夠掙多少錢。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在我看來,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個子,遠遠勝過一名松松垮垮的大個子。其實沒有規模的效益和沒有效益的規模的企業都不具有真正的價值。何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都是伴隨著公司發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很少聽說一家企業先顧著規模,然后突然吃進一粒神丹一下子核心競爭力就孵化出來的。在市場快速發展階段,我們看到的是更多對規模,也就是所說的對分母的追求,但如果忽視效益,即所說的分子,那么規模很可能只是轉瞬即逝的浮云。
回到我們所說的零售。零售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是對顧客的把控力以及這種把控力所帶來的服務和盈利能力。天有晴天陰天,如果說一棟房子根本沒有抗漏水的能力那就不能叫作一棟房子,房子的基本功能是遮風避雨。要知道天總有下雨的時候,總不能說下雨時給大家發件雨衣。如果這個房子越蓋越大,但是卻永遠是漏雨的,那它的價值便很有限。更不能說根本就不考慮漏雨,因為過去兩年從來就沒下過雨,這樣想法的人不是一位合格的建筑師。蓋房子這個行業的一個核心競爭力就來源于其遮風擋雨、防洪抗震的能力,如果這個功能都沒有,只是片面地去擴張,那一定帶來無窮后患。就零售電商而言,我覺得很多互聯網企業很少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這點上去考慮,不是圍繞核心競爭力來建構企業,而是靠市場推廣在支撐企業運行。
毫無疑問,規模是重要的基礎和條件,市場的快速發展本身就托著企業往前快跑,非進則退。但企業的經營管理是規模和效益兩根弦兒的二胡,僅僅用其中一根是演奏不出悅耳樂曲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對于分母大家都很重視,但對分子關注得遠遠不夠,所以出現了一個中國式現象:有規模沒產出。我們很熱衷于有多少上市公司,有多少中國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但我們忽視了那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圈錢不分紅,而五百強的經營效率可能都不到國際及格線。很多時候,我們的快速發展其實是把灰塵當成體積,過分夸大自己。
一線營銷策劃機構認為 想著把蛋糕做大是個好事,但首先要讓每一塊蛋糕都好吃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