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中國社會各個領域都處于超常規增長階段,在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國內企業總是習慣于過分強調擴張,喜歡粗獷式的管理,忽視經營細節,缺乏從每個運作環節里摳效率的文化,導致的結果是企業沒有與規模相匹配的產出,面對經濟形勢變化的抗擊打能力薄弱。
關于公司的管理,我曾做過幾何和算術的比喻。試圖說明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在銷售線和利潤線之間做平衡。目前來看,中國絕大部分的經營者其實更善于做前面這條線,不善于做后面那條線。總是覺得做后面那條線做得*好頂多也就是個小企業家而已,沒有氣魄缺乏追求,只在乎能夠掙多少錢。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在我看來,一個結結實實的小個子,遠遠勝過一名松松垮垮的大個子。其實沒有規模的效益和沒有效益的規模的企業都不具有真正的價值。何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往往都是伴隨著公司發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很少聽說一家企業先顧著規模,然后突然吃進一粒神丹一下子核心競爭力就孵化出來的。在市場快速發展階段,我們看到的是更多對規模,也就是所說的對分母的追求,但如果忽視效益,即所說的分子,那么規模很可能只是轉瞬即逝的浮云。
毫無疑問,規模是重要的基礎和條件,市場的快速發展本身就托著企業往前快跑,非進則退。但企業的經營管理是規模和效益兩根弦兒的二胡,僅僅用其中一根是演奏不出悅耳樂曲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對于分母大家都很重視,但對分子關注得遠遠不夠,所以出現了一個中國式現象:有規模沒產出。我們很熱衷于有多少上市公司,有多少中國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但我們忽視了那些上市公司絕大部分圈錢不分紅,而五百強的經營效率可能都不到國際及格線。很多時候,我們的快速發展其實是把灰塵當成體積,過分夸大自己。
一線營銷策劃機構認為 想著把蛋糕做大是個好事,但首先要讓每一塊蛋糕都好吃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