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服務內容的區別
醫院的心理醫生對前來求助的人稱之為病人,無論你是什么原因引發的情緒及行為表現,都一律給予病癥的稱述,從生理疾病的角度去描述,給予的服務是生物模式治療,常用的治療方式有:藥物,電擊,生物反饋,而心理治療一直是輔助性服務。
心理咨詢師對前來求助的人稱之為咨客,心理咨詢的方式有訪談、行為訓練、場景重現、心理分析指導等,具體的技術有精神分析、行為療法、認知療法、催眠、音樂繪畫等多種多樣。從社會心理因素的角度去尋找不良情緒或行為表現的來源,然后依照人的情緒與行為在社會心理動機與需要的基礎上,找出其發生發展規律,順著這個規律,化解不良情緒,消解不良行為表現。提升求助者的心理能力,從而達到解除心理障礙 ,提升生活幸福指數,積極進入社會生活。
三、服務效果的區別
心理醫生的藥物治療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是通過藥物作用于神經系統,通過興奮或抑制神經反應,達到緩解情緒強烈反應所帶來的不適感。如果求助者的情緒反應來源是社會心理原因,效果會隨著求助者的心理波動幅度而減弱,如果在服藥的同時,外界沒有新的刺激產生,心理的刺激感沒有增強,則求助者會感覺有效果,如果求助者此時能自我調整,心理問題化解開,就達到了治愈的效果。如果求助者在吃藥的同時,有相似的刺激產生,或者求助者自己依然思慮重重,不停地自己反復思考那些不良的刺激,求助者依然會產生嚴重的情緒反應,藥物控制無效或說無力,醫生則會換藥或加大藥量。直到吃得求助者思維僵化表情呆滯,并且醫生會反復強調不敢停藥,因為一旦停藥,害怕求助者會情緒反應激烈,難以自控。
而心理咨詢師先是明確求助者的問題是社會心理因素,明確后就會和咨客一起用各種方法尋找產生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所在,化解開形成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不良情緒反應及行為表現自然消失,因提升心理適應性,不會因相似的心理刺激再次復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