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軋機大修理就是將設備全部或大部分解體,修復基礎件,更換或修復機械零件、電器元件,調整修理電氣系統,整機裝配和調試,以達到全面清除大修前存在的缺陷、恢復設備規定的精度與性能的目的。
1.修前準備:為了使冷軋機維修工作順利地進行并做到準確無誤,修理人員應認真聽取操作者對設備修理的要求,詳細了解待修設備的主要毛病,如設備精度喪失情況、主要機械零件的磨損程度、傳動系統的精度狀況和外觀缺陷等;了解待修設備為滿足工藝要求應作哪些部件的改進和改裝,閱讀有關技術資料、設備使用說明書和歷次修理記錄,熟悉設備的結構特點、傳動系統和原設計精度要求,以便提出預檢項目。經預檢確定大件、關鍵件的具體修理方法,準備專用工具和檢測量具,確定修后的精度檢驗項目和試車驗收要求,這樣就為整臺設備的大修做好了各項技術準備工作。
2.修理過程:修理過程開始后,首先進行設備的解體工作,按照與裝配相反的順序和方向,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的方法,有次序地解除零部件在設備中相互約束和固定的形式。拆卸下來的零件應進行二次預檢,根據二次預檢的情況提出二次補修件;還要根據更換件和修復件的供應、修復情況,大致排定修理工作進度,以使修理工作有步驟、按計劃地進行,以免因組織工作的銜接不當而延長修理周期。
設備修理能夠達到的精度和效能與修理工作配備的技術力量、設備大修次數及修前技術狀況等有關。。一般認為,對于初次大修的機械設備,它的精度和效能都應達到原出廠的標準;經過兩次以上大修的設備,其修后的精度和效能要比新設備低。如果上次大修后的技術狀態比較好,則將會使這次修理的質量容易接近原出廠的標準;反之,就會給下次大修造成困難,其修后質量較難接近原出廠標準,甚至無法進行修理。
對于在修理工作中能夠恢復到原有精度標準的設備,應全力以赴,保證達到原有精度標準。對于恢復不到原出廠標準的設備,應有所側重,根據該設備所承擔的生產任務,對于關系較大的幾項精度指標,多投入技術力量和多下功夫,使之達到保證生產工藝*起碼的要求。對于具體零部件的修復,應根據待修工件的結構特點、精度高低并結合現場的修復能力,擬定合理的修理方案和相應的修復方法,進行修復直至達到要求。
設備整機的裝配工作以驗收標準為依據進行。裝配工作應選擇合適的裝配基準面,確定誤差補償環節的形式及補償方法,確保各零部件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