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保護:在我國范圍內活動的鷓鴣只有一種,即中華鷓鴣,屬省級保護動物。這種鳥類在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有白色橫斑,在丘陵、農田等地活動較多。但近年來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加上大量狩獵以供出口,使得大部分地區的種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越來越少,應該控制獵取的數量,對數量下降過快的地區加強保護工作。張網捕鳥、販賣野生鳥類是違法行為,市民朋友如有見到,可向相關部門舉報。目前有大量人工飼養的石雞當鷓鴣出售。 雄鳥:中等體型(30厘米),不會誤認的黑色鶉類。枕、上背、下體及兩翼有醒目的白點,背和尾具白色橫斑。頭黑帶栗色眉紋,一寬闊的白色條帶由眼下至耳羽,頦及喉白色。 雌鳥:似雄鳥,但下體皮黃色帶黑斑,上體多棕褐色。上背黑,滿布橢圓形白斑,羽端綴以栗色;下背至中央尾羽也黑,雜以波狀狹,外側尾羽端部純黑;肩部栗色;覆羽暗褐,均有白點;飛羽暗褐,具白色橫斑,*內側飛羽與肩羽同。胸、上腹與上脅均黑色而密綴顯著的眼狀白斑,至下脅則轉為自羽而雜以黑斑;下腹棕白。尾下覆羽棕色。腳短,橙黃色以至紅褐色。雌鳥體色與雄鳥相似,但黑色較鈍而沾褐色;白斑與紋均帶棕色;下體變為棕白,雜以黑褐橫斑。常棲于山地灌叢和草叢中。主食谷粒、豆類及其他植物的種子,嗜食蚱蜢、螞蟻及其他昆蟲。叫聲響亮。在繁殖季節,1只雄鳥站在山巖上高鳴,若干雄鳥從不同方向的山頂上響應,此起彼伏,聲音響徹山丘。3~4月繁殖。在草叢或灌叢中以干草、落葉等筑巢,內鋪殘羽。每窩產卵3~5枚;卵梨形,乳黃以至黃褐色,大小為37×30毫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