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該參加什么樣的展會?回答這個問題既簡單卻又不那么容易,說它簡單是因為現在國內每年舉辦的展會數以千計,龐大的數量意味著其中“總有一款適合你”,但不容易弄明白的是,“到底哪款適合我”?有的企業信奉“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堅持非大展名展不入,還有的則錙銖必較、四處撒網。這些做法都合適嗎?讓我們來聽些業內專家的看法。
低展費不等于低成本
有不少企業在選擇展會時把展會費用做首要的指標,總是追求低展費的展會,這在經營上無可厚非。但畢竟,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有限的資金讓他們不得不勤儉持家。但是,如果只是因為覺得低展費等于低成本而做出這樣的決定,就是走入到參展的誤區了。蜥蜴企業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黃繼毅認為,雖然表面上企業參展所付的錢是為了買下展位,但展會應該提供給參展企業的東西遠不止于此,組展者如果不能提供必要的宣傳、搭建、信息等服務支持,那展會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片面追求展會規模不恰當
同樣,還有一些企業在選擇展會時,往往會以業內的大企業作為自己評判的標桿,奉行“精品路線”,非大展名展不入,這也不完全合理。對此,王慧君指出,現在不少民企總一起去擠同一個世界名展,而不管自己的產品是否適合該展覽,認定一個展覽后擠不進去也寧可等待多年,有的甚至等6年也不肯參加其他相關的展覽。但需了解的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同也會自然地導致他們在參展目標上的不同。
對于大企業來說,參展不僅限于推廣產品,接洽客戶,很多情況下還包含塑造企業整體形象、維護一貫品牌的的考慮。而要達到這些額外目標,就要付出額外成本。不過展會之所以具有這么高的價值,就因為它是個多姿多彩的舞臺,不同需求的企業可以從中各取所需,并不存在既設不變、放之皆準的目的標準。對于多數中小企業來說,并無承擔這些額外成本的資源和必要,還是自己應當讓參展的投入達到*佳效費比,而非一味盲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