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農村電商的阻礙是人才
發展農村電商本質上是依靠能人帶動,電商運營涉及互聯網技術操作、網絡營銷、上下游的對接等等專業知識,傳統老農民根本不具備這樣的素質,農村電商需要的是一批返鄉創業新農人。他們懂得如何使用互聯網,如何駕馭互聯網,但情況是:年輕勞動力絕大多數都外出打工,普遍都有一個“坐火車”的心理,一畢業都跑出去了,由于當地沒有什么像樣的企業,根本留不住年輕人。
人才缺乏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沒有人才談什么農村電商!連培訓都找不到人,還談什么電商精準扶貧!
2、觀念意識不到位
“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是農村電商的主要內容,農民是農村電商的直接參與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一方面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另一方面還扮演著消費者的角色。盡管利用互聯網購物在城市已經很普遍,但在農村對網購缺乏足夠的認識,多數人存有質疑的態度,擔心存在風險,不敢嘗試。此外,作為生產者來說,品牌意識、食品安全意識、分工協作意識、互聯網思維等等都嚴重欠缺。觀念是根深蒂固的,要想轉變過來著實不易。
3、資金嚴重匱乏
除了少數發達地區,大部分縣里的財政狀況都不是很好,要搞個什么項目只有向上面申請資金,大部分是資金導向的,也就說先有項目資金,他們才會想到去做這個事情,比如現在很多縣搞農村電商就是沖著“電商精準扶貧資金”“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等扶持資金去的,如果沒有相關的扶持資金,通常不會主動去做,這也怪不得他們,因為做什么都需要投入。
4、政府行政部門之間各自為戰
農工部、農業局、旅發委、商務局、科技局、工信委、發改委、人社局、電信、郵政,雖然縣里已經下達指示,讓他們積極配合“互聯網+行動辦”的工作,并上報自己的行動計劃方案,可這些部門根本沒有擰成一股繩,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5、基礎設施非常薄弱
要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是需要相關配套設施完善的,比如物流體系,目前大部分的快遞只到鄉鎮一級根本到不了村;還有農村的互聯網覆蓋率以及帶寬問題。
做好農村電商*主要的就是落地,打著農村電商的幌子,不如直接利用自己的平臺讓農民得到更大的優惠。比如,可以在每個縣域開設一家屬于自己品牌的直營店。讓創業者從平臺得到一手貨源,以*低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從而實現農村電商o2o新模式。派利中國農村電商就是以這種模式在為農村人民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