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璧用途和各時期特點分析
玉璧是古人祭祀活動中的一種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而天又是蒼色(青色),故“以蒼璧禮天”。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穿孔稱作“好”,邊緣器體稱作“肉”,即璧的兩邊玉質部分相加之和等于璧的中央孔徑的一倍。
紅山文化玉璧;肉的邊緣均呈薄刃狀。良渚玉璧外緣薄,內緣厚。古玉璧由于年代久遠,壁體有不同顏色的沁色,紅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較輕,沁色也較少,僅有紅褐色、水銹和灰黑等色。
良渚文化玉璧;沁色多為霧狀的灰白色。原始社會的玉璧玉質一般是青玉、綠玉、灰白玉、淡黃玉。
商周時期玉璧;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而玉璧又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這時期的玉璧均為圓形,璧面切割平整,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鉆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
春秋戰國玉璧;這時期的玉璧多用新疆的青玉、白玉、碧玉等。佩帶用的璧一般直徑10厘米以內,不殮葬用或作為禮器用的壁直徑則在15—25厘米之間。春秋時期的玉璧,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輥工規整,打磨光亮。不少采用浮雕法,上雕龍首紋、蟠虺紋等。
西漢時期玉璧;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碧玉為主,但璧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厘米直至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漢代玉璧邊沿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明顯不同于戰國時的三角形立緣。璧上的谷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很淺,谷粒上部較渾圓。同時,組合紋飾更為流行,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
西漢時期玉璧;璧體加厚,外緣立面略有弧度,但數量漸少。外緣有透雕附飾的玉璧較為流行,附飾中有的是吉祥語銘文。有的璧面紋飾也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渦紋或蒲紋,外區為獸面紋或鳥紋,游絲毛雕富有特色。
玉璧的用途和寓意分析
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獻記載和后人推測,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為身份的標志(《周禮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執毅璧,男執蒲璧"之類)。三為佩飾。四作琺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
往年玉器成交記錄
戰國 和田青白玉龍鳳配-------3480萬RMB-------------2011-06-05
和田白玉鞍馬 (一對)---------2750萬RMB-------------2012-03-04
車紹國雕和田玉踏雪尋--------2080萬RMB-------------2011-04-16
和田青白玉觀音--------------1900萬RMB-------------2010-06-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