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到質的升華,予B2B平臺來說意味著從追求客戶量到追求客戶質的變化,對平臺未來的發展是一大進步。當年,淘寶體系用了5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從量到質的轉變,而在B2B上卻整整用了十五年。為什么呢?
找耐火材料網
依然可以和B2C進行比較。中國消費品電商走了一條明顯的曲線: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從精到場景化--利基市場。2003年的非典對C類電商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雖然人們活動受限,但購物意愿或者沖動卻并沒有減少,這些用戶的需求卻通過互聯網得到了滿足,從而推進了B2C行業快速的發展。
然而對于B類,我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政府應對SARS采取的限制措施,嚴重影響了B類企業的商品流通。勞動力密集的制造業態也面臨生產計劃難以完成的挑戰。由于爆發性的增長期,B類SKU的積累一走就是十五年。在這樣的十五年里,企業互聯網采購的場景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對供應商的篩選往往只能從百度廣告或者B2B平臺的搜索入手,完成信息填補的同時,潛意識里被迫接受了“打得起廣告、排名靠前的企業應該還是有實力的”這樣的邏輯,而其實這一邏輯的合理性已經無數次被驗證為偽邏輯。
經過多年的發展,B2B平臺已經不是缺少信息、缺少SKU的問題,反而是因為SKU過多而引發的選擇困難的問題。這些SKU與C類相比極為不規范,甚至缺乏關鍵信息,采購商選品選商成本依然極高——從有到精,B2B平臺必須解決。通過用戶砸錢來完成(廣告排名),實際上并沒有解決買家的問題,解決的是平臺收入問題。而且隨著SKU的增長,廣告調節的效果也越來越差,信息碰撞效率低下,用戶眼中的平臺質量也就急劇下降。
如果說此前的B2B更像是信息平臺,現在算是真正轉型成了交易平臺,像找耐火材料網znhcl.com這樣的垂直B2B服務型交易平臺,注重于用戶交易服務而非信息傳遞。多中選優的篩選提升了平臺的匹配效率,用戶對平臺質量的提升將會有明確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