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灑藍釉相較明代更為完美和精致
這件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高21.8厘米,口徑8.2厘米,底徑10厘米,色釉純正,曲線流暢,形體規整,古樸雅致,不失為一件清代康熙時期灑藍釉瓷器的珍品。這件觀音尊通體施灑藍釉,器身有描金圖案,現褪脫,不甚清晰。器型為侈口,束頸,溜肩,瓶身上半部圓渾、豐腴,腹部以下漸收,至近底足處外撇,下承矮圈足。
這種器型名叫“觀音尊”,*主要流行于康熙年間,一說因其形似觀音立像而得名,另一說其形如觀音菩薩手執的插柳枝凈瓶而獲名。一般來說,觀音尊器型大者高度可達60厘米以上,小者僅10厘米左右,這件觀音尊高21.8厘米,當屬于中型器。而從造型來看,觀音尊曲線自然,優美流暢,頗似瓷器經
典器型“梅瓶”的樣式風格,只不過梅瓶口小,且近足處無外撇式樣,兩者區別大抵在于此。再說灑藍釉,它是一種頗有名氣的釉色品種,是以鈷料作為著色劑而燒成的高溫釉,也叫“吹藍”、“魚子藍”、“雪花藍”。據清代陶瓷著作《南窯筆記》記載:“吹青、吹紅二種,本朝所出。”但據當代學者考證,其實灑藍自明代宣德以后就有,清康熙時期是重新仿燒成功。而康熙灑藍是采用噴吹法施釉,故又名“吹藍”,從而使通體淺藍色地上,呈現水跡般的深色點子,猶如灑落的水點,而名“灑藍”、“魚子藍”,更因其水點成雪花片狀,又得“雪花藍”之稱。
應該說康熙灑藍相較明代各朝灑藍更為完美和精致。而在康熙灑藍釉瓷器中,不少還會輔以描金裝飾,這件清康熙灑藍釉觀音尊也屬于此類,瓶身有描金圖案,但因時代久遠,描金剝落較嚴重,大體已模糊不清,只是在近足處能看到一周清晰的描金裝飾紋樣。其實,灑藍器描金褪脫也是常見現象,這也
是灑藍釉瓷器鑒定的一個重要方面。一般而言,康熙灑藍瓷器極少有官窯款,大多屬于民窯產品,此件亦然。但康熙民窯瓷質量上乘,器型、胎釉均較為精致,也是備受青睞的陳設品。
此件灑藍釉觀音尊,為安徽省博物館早年從肥西縣劉老圩征集入藏。劉老圩位于今肥西縣大潛山腳下,是晚清著名淮軍將領、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在家鄉力主修建的一座圩堡莊園,在當時具有防洪水、防匪盜的作用,是“發捻之亂”的歷史產物。圩堡占地約6公頃,原有非常氣派的廳堂、樓宇百余間,是江淮地區*具規模的莊園之一。然而時過境遷,如今這里已人去樓空,荒草叢生,只有殘墻和瓦楞仿佛還在訴說著昔日的輝煌。以及這件省博收藏的灑藍釉觀音尊,想必也是當年圩堡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