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已經注意到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社會及媒體,近幾年對“三農”問題的關注逐年降溫。與90年代末至新世紀后的10多年相比,除了“三農”話語由“農民增收”、“減輕負擔”等逐漸轉為“土地權益”、“留守”以外,“鄉愁”、“美麗鄉村”等新的話語不斷出現。曾經牽動著政府、社會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正在漸漸淡出公眾的熱點范圍。相比之下,關于鄉村價值、農業意義、土地流轉、鄉村旅游等的討論則正在成為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實際上,中國鄉村的變遷在集體主義之后,經歷了“前三農”時代,“三農”時代,*后進入到了“后三農”時代。這一系列變化實質上是中國鄉村變遷中的國家-社會-農民三者關系的變化。不同時期的這一三角關系呈現了不同的利益組合和分野,構成了中國發展變遷的重要內容。
“前三農”時代與“三農”利益的聚合
經歷了集體主義之后的中國鄉村肩負了為社會保障糧食安全,為工業化提供廉價物資和勞動力以及解決農民自身生計的多重任務。農村、農業、農民三者之間的關系實際是國家-社會-農民的互動關系的呈現。農村是國家獲取發展資源,農民獲取收入以及公眾獲取食物的空間。由于存在許多約束三者利益整合的瓶頸,因此,國家放松了一系列的管制。
QQ:1906540917 電話:18330856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