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聰點評:“ 中國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很多時候,又在潛意識里崇尚為了出人頭地而六親不認:不帶小孩、不理親情。不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犧牲的資本。” 只能說:不能認同更多了!
中國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很多時候,又在潛意識里崇尚為了出人頭地而六親不認:不帶小孩、不理親情。不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犧牲的資本。看看西方,哪怕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時不時會秀秀天倫之樂,奧巴馬談起自己的女兒時,臉上洋溢的幸福不亞于當上總統的那一剎那。
暢銷了好幾年的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有句話我深刻認同: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
中國文化里,過多強調生育是一種權利,甚至是一種義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而忘了**重要的一點,生育是一種責任。在你不能確定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時,請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窮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我總以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個人,*顯要的參數,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對于一個人而言,時間比金錢可有限多了,你口口聲聲說愛孩子,愿意為孩子去死,但是你連每天幾小時的親密相處都保證不了,你愛個屁啊。
家庭教育和心理專家都指出,孩子0到12歲,尤其0到3歲之間是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不應與孩子分離,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兩地分居,或者放在身邊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關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專家公認的一點是,孩子0到3歲跟父母相處一分鐘,頂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請別說那種“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的蠢話了好么?
我們怎能以自己要多做點正事、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理由,讓自己的孩子,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都變成奢望,那我們還算人嗎?所以,每一位父母,你有做出為了孩子舍棄職場晉升、犧牲休息時間、犧牲自我實現這種覺悟么?我身邊很多朋友,因為不想因為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沒做好為孩子犧牲自由的準備,就決定不要孩子,我覺得這樣的父母,比生了不養的父母,更負責。
文章網絡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