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如何培養“工匠精神”?(一)
工匠精神是指行業里面那些追求完美的工作者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這些工匠喜歡不斷的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的優化產品的工藝,并享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對細節要求很高,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追求和堅持。那么中國制造業該如何來建立這種“工匠精神”?
2015年中國民間日本采購800多億人民幣,大批中國大媽日本海外采購買馬桶蓋、電飯煲、保溫杯等日常家電產品。這種現象告訴我們什么?告訴我們中國的需求側已經上升到“精益需求”!
“能滿足需求,能用就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即成為奢侈品第一消費大國,四分之一的奢侈品都銷往中國大陸,規模之大讓外國人都瞠目結舌。中國不是沒有需求,中國市場需求很大,只是需求檔次已經上升而已。
于是國家便提出供給側改革,國家在2015年財經小組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為企業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和目標。除了消除不合理的房地產庫存、低端原材料過剩庫存外,那就是提升產品質量和工作效率。
我們由大媽購買馬桶蓋和電飯煲已經說明,中國的需求側已變成精益需求,可供給側仍然是粗放式供給。
為了讓質量提升得到落地,國家又提出“工匠精神”。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増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懂得精益生產的人肯定能讀懂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實就是精益生產的一種介紹。這就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方向。
可是僅僅出現幾個工匠就能提升企業的質量問題嗎?我們知道任何一件產品都是由一條供應鏈來完成的,這條供應鏈是由一組相關的制造企業來組成的。所以,僅僅幾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序或員工是制造不出來完美質量產品的。所以中國制造要解決質量問題就必須出現一大批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和員工,這樣才能真正的提升質量,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粗放式管理的土壤很難批量出現工匠精神的制造,即便是出現也是鳳毛麟角。只有精益生產的土壤才能批量的出現工匠精神的制造。
所以要出現更多的“工匠精神”,就要讓更多的企業推行精益管理。 |
|